主体性教育区域改革实验研究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研究的背景与基本概念、研究的内容与组织实施、研究的主要成效与体会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在华中师大教科院、湖南省教科所、长沙市教科所的指导下,历时三年的主体性教育区域改革实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字号:

      一、实验研究的背景

      世界教育发展的总的趋势是日益注重对教育对象——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终极关怀,其中渗透着宝贵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中兴起的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便是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一场宏大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是针对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践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弊端,那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权利和地位,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体性,表现为缺乏鲜明的个性,往往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件”。这种教育仅仅把学生当作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来培养,从而在某种程序上把人降到了物的层面,忽视了人的独立自主、自觉能动、积极创造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弊端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忽视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觉得,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改革基础教育弊端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的教育观的要求。现代教育观充满着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统一的渴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培育,考虑到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的结合,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观与科学主义教育观的融合。基础教育的改革要站在人的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人格完善、个性发展、具有现代素质的社会成员。

      正是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考虑,并根据长沙市教科所的建议和规划,长沙市开福区和华中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把“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作为我们这次区域性教育改革实验的研究主题,从探讨促进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角度,探索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活动都是充满着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的活动,我们把促进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发展作为我们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二、主体性的基本概念及其结构

      什么是人的主体性?从哲学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性。它是人区别与超越其它动物的标志,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而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性属于一种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它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培养和发展。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在培养和弘扬学生主体性中更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再者,我们知道,教育所面临的根本矛盾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活动。为更好地处理这一矛盾,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个性,使其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发展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种个体生活的主体主要是针对个体自身的世界而言的,社会活动的主体则主要是针对个体与周围世界、与社会的关系而言的。而要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要活动——学习进行,因此,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就成为我们主体性教育区域教改实验的重心之所在了。

      根据哲学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主体性作为人类的根本特性之一,一般应该包括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三个基本的本质特征。

      独立自主性主要是主体自主行使和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及能力,它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烈、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等(这种独立自主性是以事物客观规律的制约为前提的)。

      自觉能动性可以说是主体性最基本的特性,主要指人积极自觉地认识和行动,并且以一种选择与参与的态度主动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对学生而言,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还表现在个体生活及其社会活动中,具体包括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兴趣广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尊人,合群,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

      积极创造性可以说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对小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

      综上所述,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主体性的三个不可或缺的特征。而每个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又各有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等三个方面,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内在结构。

      三、实验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实验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优化影响小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因素,建构学校主体性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主要由如下四项内容构成。

      (一)建立学校主体性教育目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将发展小学生主体性素质的总目标分解为如下三套培养目标系列,即“学习的主体”培养目标,“生活的主体”培养目标,“社会活动的主体”培养目标。其中,“学习的主体”侧重于学习活动;“生活的主体”侧重于个体处理与自我的关系;“社会活动的主体”则侧重于个体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同时,通过实验形成与上述三套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分年段、分学科(“学习的主体”系列)评价指标体系。

      (二)探索主体性教育课程结构

      1.适当调整现有课程设置,选用实验教材。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长时课(40分钟)与短时课(20分钟)相结合,同时鼓励实验教师选用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加强学科基本训练的经国家审批出版的实验教材。

      2.探索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施策略。(1 )从关照学生主体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开展主体性教育实验4大类、20 个系列的活动课程教学内容组织设计的研究工作,即社会实践类活动、科技信息类活动、文艺特长类活动、体育卫生类活动等五个系列。(2 )探索主体性教育活动课程教学策略。一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三是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