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运开 上海市课程发展研究所 课改综合研究课题组

原文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97年,本课题组对面向21世纪上海中小学教育的第二轮课程、教材改革(以下简称为“课改”)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塑造健全人格,着力培养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目标构想。本文作为原有工作的继续,拟就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其意义作进一步的探讨,俾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一、关于学力的理解

      “学力”作为一种词汇,在我国是古已有之的,即所谓“学问之力量”或“学问之效力”(注:参见钟启泉:《学力·学力论著·学力模型》,《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5期。 )但作为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在教育学术界,对它的解释随着时代的不同,教育观念、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互异。在日本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曾把“学力”界定为“读、写、算的能力”(注:参见钟启泉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0—65页。)因为当时日本的社会、经济与教育的状况都处于低谷,而各种因素,特别是从美国引进的“经验主义教育”的影响,又导致人们读、写、算能力的低下,所以学力的内涵非常局限。进入现代社会,由于研究者的教育观、学校观、儿童观等等的不同,对学力的界定也是见仁见智,如与“新学科”开发思想相关联的学力被界定为以下诸要素的总体:1.兴趣动机、态度;2.思维、判断、表达、技能;3.知识、理解。与40年代的学力观相比较,这一新学力观突出了“学习动机”的地位。(注:参见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216页。)

      从我国来看,建国初十七年期间,对中、小学生的培养,强调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所谓“双基”;1979年至1988年强调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88年以后,由于认识到学习态度如何对学习主体的素质提高影响甚大,在一些地区的教育改革中,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学力概念,它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三个方面,上海市中小学第一轮课改所构建的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教材体系。

      显然,学力的概念是同教育的本质观、学校观、儿童观、价值观等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很难给它一个一成不变的定义。在当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中,不妨把“学力”解释为通过后天学习与实践获得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集合,学力的养成包括积极态度的培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等。而所谓“基础学力”则可理解为作为合格公民所需要的基本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复合,是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基础(见附图1、2)。

      

      附图1:学力示意图说明:

      1)水平实线表示学生学习起始;

      2)水平虚线与实线之间及虚线之间, 由下而上分别表示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

      3)左右两曲线间所包容的区域表示基础性学力;

      4 )两条向上凹的开口曲线各自所包容的区域分别表示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

      5 )两个分别指向两边的水平箭头及一个向上箭头示意不论是发展性学力,还是创造性学力,它们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是开放的、发展的。

      

      附图2:学力构件关系示意图

      说明:

      1)圆a表示态度;环b表示能力;环c表示知识;

      2)三个扇形分别表示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3)三个学力模块构成整体学力。

      二、什么是发展性学力?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它是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的战略。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我们人类应该追求的是以人为目标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这一国策的启发下,我们提出了发展性学力的概念。具体地讲,发展性学力亦即学习主体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复合。

      自我发展的态度,即在形成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看国家、看社会的同时,形成以发展的眼光看自己,要有终身学习的需求,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敢于承担责任与义务的风格,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自我发展的能力,指在人的自我发展中调节自我适应未来的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与生存能力两个方面。学习能力含自我不断主动获取、选择、判断与组合、加工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大体可分为获取、选择、掌握并应用已有知识、信息的能力;应用已有知识结构自学新知识能力和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也应列入其中。总起来讲,可以概括为:思学、好学、会学、善学,在知识获取能力上具有再生功能。生存能力,首先是自我调控能力。指的是主动促使自我发展有序、均衡协调。包括认识自身的生理的与心理的特征,学会主动调节、改善自己,以促成个体的发展的认识能力;适应社会变化、发展要求的应变能力,指的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与他人和学会生存,包括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自然与社会),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以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尊重他人与尊重自然等。自我发展的知识,则主要是指那些与上述要求实现相关的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