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拔人才充任官职的主要途径,从隋唐时期产生,到清末废止,前后实行达1300年之久。它不仅对当时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盛衰起到了某种促进或阻碍作用,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在16世纪前后被介绍到西方,对近代西方一些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拟从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对科举考试的评论出发,就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两个方面,论述科举考试的利弊得失。不当之处,恭请方家教正。 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 学校是实行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机构。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级各类学校,遵循当时统治阶级的人才观念,从德行、学问、才能、见识诸方面,培养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类人才。科举考试是封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科举考试实行之初,它和学校教育各司其责,关系尚不甚密切。但由于科举考试逐渐成为莘莘学子入仕的基本途径,因而对学校教育逐渐发挥着“指挥棒”作用,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至于完全把学校教育纳入科学考试的轨道,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于是科举考试就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 各代思想家多指出,在科举考试的诱导下,学子为了求取功名,就在学习上实行实用主义,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试的内容则不学,学校也逐渐实行应试教育,不考试的内容则不教,轻忽各种素质的提高,这就难以培养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唐代刘峣说:“国家以礼部为考秀之门,考文章于甲乙,驱驰于才艺,不务于德行。……故有朝登甲科而夕陷刑辟,制法守度使之然也。”(注:《通典》卷17。)就是说,科举考试取士,以辞赋文章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不顾及应试者德行的优劣。因而学子不再注意道德品行的修养,最终导致士人德行的下降。明代王廷相说:“自夫科举以来,在上者以文取士,而士之为学者,一切务为文词之工,以应上求。虽日教以《六经》孔孟道义之实,然不工于文,则无进身之阶,而士之习固若也。”(注:《王氏家藏集·策问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主要是写八股文。王廷相又说:“乃以程文求士。故士于平居亦惟务中式之文,以应主司之求。而经术之学,漫之不讲。嘻!此与词章何异!”(注:《王氏家藏集·策问二》。)可见,无论是唐宋时代的考试诗赋策论,还是明清时代的考试八股程文,都导致学子不再读经书。经书不仅是当时的主要学问,也直接影响着士人的德行,因为当时的所谓德行,就是经学思想指导下的道德行为。这样,学校培养教育出来的士人只会写作诗文,既无美德善行,又不学无术,当然不属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当时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还指出,国家需要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能够治国理民的政治人才,而科举取士则考以诗赋文章。这种考非所用又导致学非所用,严重妨碍了有用人才的培养。唐代赵匡曾说:“夫才智因习就,固然之理。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工丽。以此为贤,不惟无益于世用,实亦妨其正习。”(注:《举选议》,见《通典》卷17。)所谓“正习”,系指儒家经书。科举考试主要以诗赋工丽与否决定弃取。士子要应付科考,自然不会致力于经书。而且诗赋是不能经世致用的。北宋王安石也说:“今以少年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注:《宋史·选举志一》。)所谓“正理”,就是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就引导少年闭门学作诗赋,而不习世事。因此科举考试制度不利于社会实用人才的培养。清代颜元又说:“弃选举取八股,将率天下贤愚而八股矣。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注:《颜元集·言行录·刁过之》。)科举考试以八股程文决定优劣去留,使天下士人无论贤愚都去学作无益世用的八股文,自然妨害优秀人才的培养。总之,古代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认为,由于科举取士制度主要以诗赋和八股文为主,从而引导普天下的学子不去认真攻读经书,不去研求齐家治国的道理,不去参加社会实践,而去闭门学写诗赋和八股文,使士人没有真才实学,国家人才匮乏。这种认识是中肯的。但是他们以为诗赋文章完全无益世用,未免失之偏颇。优秀诗文对人的教育陶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所述,科举考试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确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一,科举取士主要考试诗赋和八股文,引导学子全力研习诗文,不再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和经书的学习,学校也随之实行应试教育,因而难以培养出德行、才能、学问等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二,科举考试的目的主要是选拔官员,即治国理民的政治人才,而考试的内容却以诗赋文章为主,用非所考,考非所用。考非所用导致学非所用,学生脱离社会实际,学校也难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实用人才;其三,国家、社会需要各类人才。但实行科举取士,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等为主,选才途径较为狭窄,导致学校培养人才的种类较少,不能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也妨碍经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科举考试与人才选拔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士人入仕的正途,也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但是科举考试无论制度本身,或者具体操作,都存在不少弊端,使考试本应具有的公正、平等原则不能体现出来,从而妨碍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平庸之人却有可能滥竽充数。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对科举取士多有批评,主张进行改革,或者彻底废除。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认为:“投名自荐,记诵声律,非求贤之道耳。”(注:《二程集·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明清时期废除科举取士制度的呼声更为高涨。科举考试妨害优秀人才之选拔,可概括为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