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三方面的推动力量:第一,由美国发轫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转化为生产力;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第三,战后初期没任何竞争对手的有利国际环境。这些力量汇合起来,使美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1961年2 月到1969年10月连续104个月经济持续上升。1950年,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3000亿美元,到1971年已突破1万亿大关,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70 年代初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也比1950年增加1倍多(注:[美]菲特、 里斯:《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79~780页。)。70年代,随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经济格局已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 一、产业结构的转变 由美国发轫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影响是难以充分估量的,仅从生产率的增加就可见一斑。在整个30年代,美国的工业生产率增加约20%,从1940年到1969年这30年中,工业生产指数增加300%,制造业每人每小时的产量增加1倍(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291页,上册第303、304页,中册第293、298、300、276~278页。)。在生产率迅猛增长的同时,生产格局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一是体现在新兴工业部门逐渐确立、替代传统的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型产业;二是体现在第三产业迅速扩展。 美国二战前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美国是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早的国家。在南北战争前,产业革命的重点在轻工业。南北战争后,北方资本主义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工业化的步伐加快。 1884年,制造业所占比重已从1859年占国民经济的31.9%增至43%,成为国民经济中占第一位的产业(注:薛伯英等:《美国经济的兴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制造业中,重工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钢铁工业逐渐抢占鳌头,其数量和生产率均获得较大提高,1875年,钢产量为100万吨,1885年达300万吨,1911年更激增到3100万吨(注:[美]杰拉尔德·冈德森:《美国经济史新编》,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99页。)。 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其他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粮食”。电气工业的发展紧随钢铁工业其后。一战后,因工业管理和技术的提高,美国制造业中出现了几个支柱性的产业:汽车工业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产量从1900年的4000辆增加到1929年的 480万辆(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291页,上册第303、304页,中册第293、298、300、276~278页。);电机和电气制造业从20世纪初开始逐渐成为第二重要的经济部门,电力生产从每小时60亿瓩上升到每小时1170亿瓩,发电机、电动机、电器、电气装置的产值由1919年的近1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23亿多美元(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291页,上册第303、304页,中册第293、298、300、276~278页。);无线电工业和航空工业在一战后也初步发展起来。二战前,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这种产业结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战后,汽车业作为美国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仍在发挥固有的作用,1940~1970年,公共汽车和卡车由 500万辆增加到1900万辆,小汽车从平均每5人1辆增到每2人1辆(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291页,上册第303、304页,中册第293、298、300、276~278页。),汽车的性能和质量有极大提高。化学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酵母”,涌现出一批用化学方法合成产品的新部门,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制药等。电子工业发展在战后像20年代的汽车一样,给美国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1954年美国只有200 部计算机在使用,1970年达10万部,产值在1969年达78亿美元(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 291页,上册第303、304页,中册第 293、298、300、276~278页。)。航空和航天技术在战后的成就引人注目,大型喷气式飞机出现,速度比战前提高3~4倍;航天技术发展的最大成就是1969年把人送上月球;航天部门成为技术最复杂的制造业,荟萃了大量科技人员。石油工业因生产新能源而成为庞大的工业部门,从1940~1969年,其资产增加 800%(注:[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291页,上册第303、 304页,中册第293、298、300、276~278页。)。 从上述这些新产业部门的确立和快速增长可以看出:“以往的技术革命只是把劳动机械化”,“这次技术革命则是使劳动智力化”(注:章嘉琳主编:《变化中的美国经济》,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3、253页。),标志着美国已由初级工业化社会进入高级工业化社会。 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和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引起国民经济中物质生产部门比例下降,第三产业迅速扩展。第三产业的比例迅速上升,表明美国社会出现了不同于战前的变化,从战前的工业社会进入战后的后工业社会,即“进入了一个大部分工人不是受雇于农业、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的商品生产工业的社会”(注:[美]丹尼斯·吉尔伯特等:《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8页。)。 在战后经济活动持续从初级和制造业部门转移到大多数服务业部门、制造业内的活动转向高技术部门和合成材料部门的同时,美国传统的制造业陷入了不景气的旋涡,尤其是60年代中期以后,曾对美国经济产生过较大影响的钢铁、机械制造等部门增长缓慢,国际竞争力下降。1939~1961年美国经济中需求量下降最快的产业及每年需求量下降幅度依次为:采煤4.5%、有色金属开采2.1%、钢铁1.9%、铁矿1.7%、木材加工1.1 %(注:[美]马丁·费尔德斯坦:《转变中的美国经济》(下),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591页。)。60年代末期, 纺织工业年递增率为0.1%、机械制造为0.2%、金属加工为 1.5%(注: GlennPorter editor:"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N.Y1980,P162.)。1970~1975年美国传统制造业最集中的东北部地区,制造业失去 12.7%的就业机会(注:《经济译丛》第9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