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以来,反映论文艺观的异军突起及其逐渐占据文坛的支配地位,乃是我国文艺理论和美学界的一大景观。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典文论和美学中,缺少反映论传统,何以到了20世纪,反映论文艺观能获得如此令人瞩目的发展呢?它是如何由萌发一步步走到主流地位上去的呢?作为一个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我们是否应当及如何对之进行文化上的解释和反思?在临近世纪末的今天,对这些问题略作回顾与思考,恐非多余。 据我初步梳理,反映论文艺观在我国的发生、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孕育、形成、确立、全面政治化和新生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时期,为反映论文艺观的孕育时期。 早在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加紧入侵,清王朝的腐败衰落,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过程,救亡图强成为当时国人尤其是文化、知识界面临的最紧迫课题。文学创作和理论亦随之作出了敏锐的反应。随着西方较为新进的文艺观的引进,加速了中西、新旧文艺观的碰撞与交融,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引发了维新变法时期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人为代表,以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为内容的改良主义文学运动,与辛亥革命前后以章太炎和南社为代表的革命派文学运动。这些文学运动均与变法图强、民族解放的现实政治斗争紧密结合,既是近世儒家“经世致用”、“文以载道”观的继承与发展,又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与现实功利色彩。这为“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和反映论文艺观的孕育提供了一个大的思想文化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本世纪我国第一场伟大而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它一方面引进了西方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思潮,另一方面对数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批判。这有力地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促进了我国文学和文艺理论的现代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的思路。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前一时期那种文学服从于救亡图强的启蒙使命,文学为现实政治功利服务这样一个主导倾向仍然承续下来了,某种程度上还得到了加强。正是在这种倾向的引导和选择下,俄国和东、北欧的现实主义文学首先受到重视并被大量评介进来,并催生了中国自己的现实主义新文学;与此同时,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也开始被介绍进来。反映论的文艺观就是在“五四”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涌动中孕育萌发的。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率先提出“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的主张,要求文学注重描写人情之“真”,李大钊也提出了“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的命题。稍后,鲁迅一方面以文学创作的实绩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潮,另一方面猛烈抨击“瞒和骗”的文学,呼吁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如实播出”“时代的肖像”。茅盾则最早使用“反映”范畴来概括文学的本质,他说:“文学是时代的反映,社会背景的图画。”当时“为人生”派的不少作家,亦持相近观点。 第二阶段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主要是“左联”时期,是反映论文艺观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反映论的文艺观经过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运动的大量创作实践的总结和一系列理论问题的论争,而逐步得到发展和充实,虽然并未在左翼和进步文艺界完全达成共识,但它在一些基本观点上已初具轮廓。应当指出,反映论文艺观的形成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较重要的因素有:一是20年代末革命文学运动的指导及其论争和30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导致中国现实主义文学逐步上升到整个文学领域的主流地位,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有利于反映论文艺观的形成;二是从20年代末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著的大量评价与传播,推动了反映论文艺观的形成;三是苏联“拉普”派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论通过日本传翼文坛传入我国,发生正、负两面的双重影响。 这种双重影响,在“左联”时期,集中体现在如何正确地理解文学的意识形态论和反映论、文学的倾向性与真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个问题在“革命文学”论争时已初露端倪,到左联时期,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讨论中,进一步明朗化了。到30年代初,反映论文艺观的内在构架已初步形成,即由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反映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两个层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这是反映论文艺观不可分割的两个层面。总的说来,鲁迅、茅盾等人坚持了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性这一面;而瞿秋白等则片面强调了文学意识形态性那一面,而把真实性降低到次要地位上去。不过到30年代后期,这两个方面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这标志着反映论文艺观的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是40年代初,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后,为反映论文艺观的确立时期。 在《讲话》中,毛泽东对20-30年代反映论文艺思想作了系统总结,上升到新的辩证高度,一方面明确提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都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些论述,标志着反映论文艺观在中国真正确立了。 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的反映论思想是以意识形态论为前提和基础的,尤其突出政治的统治作用,而把文艺反映生活的真实性置于相对次要地位。他在谈光明与黑暗、歌颂与露暴等关系问题时,实际上已隐含着把反映论文艺观政治化的某些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