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政府为解放日益突出的失业问题而实施的再就业工程,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笔者粗浅地认为,要积极有效地推进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除了继续抓“硬件”建设(如转岗培训、广开就业门路等),还须抓“软件”建设,即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有利于再就业的思想氛围和主观基础,重点是要在广大职工中(不仅包括下岗职工,也包括在岗职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党和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搞好职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广大职工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实施再就业工程,只有“硬、软件”一起抓,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才能攻克下岗失业这一世纪性难题。 再就业作为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社会问题,并非完全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要受到社会制度、文化、思想、道德诸因素的影响。因此,光靠政府实施几项再就业的政策和措施,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下岗职工已超过1000多万。而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不高、失业周期延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还会有一大批人走入下岗职工的队伍,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笔者认为,造成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存在于一些职工头脑中的陈旧观念、择业上的认识误区等主观因素不能不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强“软件”建设,搞好再就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失从理论上澄清模糊认识,正确看待下岗、失业和再就业,使广大职工对下岗失业有个健康态度和思想准备。 1、失业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有现象,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失业。失业是指虽然愿意工作却暂时或较长时期内找不到工作的人的状况。充分就业并非是零失业率或百分之百的劳动力都有工作可做,而是说失业率处于最低限度(这一限度在不同国家的规定中是不一样的,美国的规定为6%)之下的就业状态。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中,在任何时期,全部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也不能保证人人可就业。更经常的情况却是总有一部分劳动者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从而不得不处于失业状态。这是因为失业与社会制度属性没有必然联系,但它却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失业与市场经济是共生体。(1)随着社会化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必然导致一部分劳动者不能及时适应新兴产业的需要,从而被排挤出来。(2)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必然会使一些企业遭遇亏损和破产、倒闭,因而一些劳动者失业在所难免。(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劳动者间有双向选择的权利,双方当中任何一方不满意,都会造成失业现象。(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取代了工人的劳动,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同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人员的出现……诸如此类引起失业的因素还可列举不少。这些因素在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存在和起作用,再加上我国特有的国情因素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大于求,长期的隐性失业显性化等。所以,对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下岗失业现象就用不着大惊小怪,应视之为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 2、失业不是改革造成的,而是经济建设和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积累的结果。应当承认,我国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失业人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并不能以此而推断,失业是由改革造成的。因为,失业现象并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早在此之前就已存在失业,只不过这种失业是隐性的,而非公开的失业。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了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用行政手段把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分配到各个企业,让两个人的活由三个人来干,进而两个人的饭由三个人来吃,造成了人浮于事的状况。这种表面上的充分就业而事实上的隐性失业,是以牺牲效率和效益、浪费劳动力资源为沉重代价的,它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引进了市场机制,国有企业也要走入市场,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经济效益,国有企业必然要对大量的富余人员进行剥离、减人增效、长期的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加之,多年以来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趋同化,市场供过于求。现在对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因而引起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一部分职工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就成为必然。下岗分流是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困难,但从根本上看,有利于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人民群众能过上更有保障和更加富裕的生活,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 加强“软件”建设,搞好再就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是放在转变下岗职工的就业观念上,教育、引导下岗职工树立新型择业观,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就业的内涵、外延、机制、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劳动者只要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满足了社会需要,获取了一定的收入都属于就业。就业领域不再只局限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也是劳动者就业的领域,尤其是在当前国有企业面临下岗分流、减员增效问题,非公有制经济更是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了。传统的就业机制受到冲击,由国家一手操办、统包统分逐渐让位于劳动者自己根据市场需求选择职业。就业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灵活的就业形式和非正式形式,如非全日制工、钟点工、临时工、弹性工时等等。因此,身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广大职工,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放弃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竞争就业和就业领域全面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大就业观。以此为基本出发点,下岗职工要打破所有制观念的束缚,不要把眼光仅盯住国有企业单位,个体、私营经济的就业市场潜能巨大;要抛弃“攀高”心理,正确认识自己,“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抓住机会,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岗位,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就业;丢掉“爱面子”、“讲份子”的虚荣心,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乡下人”、民工干的活城市人照样可以干。可以这样说,当今谁的观念转变的快,谁就能早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争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