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08)02-0180-04 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礼制传统的继承与以道德教育为主体教育的目标来源 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是“大同”世界。关于“大同”,《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孤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美好的伦理关系实现为前提的原始共产主义乌托邦。它在孔子时代就早已逝去。因而,孔子退而求其次为“小康”之世。 (一)“从周”与从德。在孔子看来,“小康”之世正是刚刚离去未远的西周体制。《札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未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是儒家学者心目中的“三代”圣王,他们治理天下的施为,被儒家视为治世之楷模。在“三代”圣王中,孔子尤其看重的是周代的文治。故《论语·八佾》中,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周”是孔子政治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和终身不渝的追求。 西周政治的根本在于其以夏、商两代为鉴,从夏、商得天命又失天命的客观事实中,认识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1] 的道理,从而强调“明德慎罚”的治国方针。所谓“明德”就是要扬善统治者的美好道德,以己身为榜样,为民之表率;要爱护民众,对民众实施教化,满足其基本生活所需。西周统治的这一指导思想为孔子所继承,成为其政治设计的直接资料之源,“明德”的统治者正是孔子理想政治实现的保证者——“君子”人格塑造的原型。 西周不仅强调“德治”,更“制礼作乐”,制定出一整套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社会规范及人们行为准则在内的内容庞杂的礼制。而礼制的核心在于保证以血缘为纽带、以分封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的国家政治制度的贯彻实施,礼的本质则是遵循等级制度。这一思想也为孔子所完全继承,并将其归纳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领性治国原则。到西汉董仲舒时,则更进一步将其发挥为“三纲”学说,成为历时两千年官僚政治的不变“天道”。 (二)“德治”与仁学。孔子的政治理论设计之源基本是周制。他以儒者治国平天下为“志”,面对已经“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的社会现实,也对周制进行了在继承前提下的改造,从而创造了“仁”的概念,作为其政治学说的核心。孔子关于“仁”的表述很多,学者们对其本质的把握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其根本的在于两条:一是“仁者爱人”,这是对西周德治学说的继承和修正;二是“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对西周“礼制”的承继和深化。其核心仍然在于“君子”的修身和道德修养,这是儒家政治“内圣”的基本要求。当然,“内圣”的目的在于“外王”。因此,“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修身养性。《论语·宪问》就曾记载,“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许管仲为“仁”,说明其对仁之政治功用的极端重视。孔子本人怀抱治平之志周游列国,寻求政治理想的实现之路,为后世儒家开启了一条“内圣外王”之道。追求治平,追求大道之行是儒者“外王”的壮志,而修善品德则是“圣王”的修身理想。以内圣开出外王的儒者治国途径设计,正说明了孔子极端重视以“修身为本”的西周治道的继承与弘扬。 二、“性相近,习相远”:人性假定与教化的本原 人性是一切政治设计的出发点。对于人性认识的导向,决定政治设计者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根本途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识到人的差别在于“习”的区别,因而特别强调“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仁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仁是内在于人的心性之中,《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因此,习也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的仁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这是儒家君子以“修身为本”的教育途径的根源。 (一)“性善论”与孟子教化观。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其以“性善”为本的人性假设,更为儒家“教化”观增添了浓厚的理论色彩。孟子假定:人具有先验的善性。在《孟子·告子上》中,他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由此出发又提出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为此,他仍如孔子一样,强调每个人从自身修养做起,修善自己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