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提供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就必须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实践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就一定体现人民的意愿、时代的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我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各条战线一样,在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不可否认,一些院校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的混乱,没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训不足,所以,不同程度的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使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再上一个新台阶,本文结合高校实际,谈谈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理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隶属关系 据不少的报刊杂志报道,高校的《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经国家教委抽样评估认为,高校从整体上看对“两课”是重视的,以往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挤掉的现象已基本不存在了。广大教师信念坚定,敬业爱岗,辛勤耕耘,“两课”不仅在教学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科研成果较显著,而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经实践检验,开设两课受到95%以上的同学们的欢迎。但同时也要看到“两课”的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建设,还存在一些值得冷静思考,努力探索解决好的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隶属关系并入或附属于院校内的二级机构的某些部门,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功效。具体表现就是软、乱现象。其软,就是还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其乱,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隶属关系比较混乱。目前,大致分为:一是隶属校党委宣传部;二是隶属学生工作处;三是编入基础部;四是并入马列主义教研室;五是归属社会科学部;六是大部分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属院校党委领导,机构不健全而导致隶属关系混乱,弊端不少。其一,违反了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操作起来很不顺当,影响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其二,从属于其它部门管理,各个职能部门事务性工作比较多,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科研以及考虑师资队伍的建设等问题,也就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过问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建设。名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但由于少了一个各负其责的统筹安排,把教学、科研融为一体的直属党委领导的职能部门,往往就使齐抓共管的效果不佳,有时难免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三,并入马列主义教研室,众所周知,马列主义教研室开设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与实践》、《邓小平理论》,主要突出的是知识传授的理论性、条理性、规律性和逻辑性推理,着重强调理论性方面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坚定信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强调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统一性;掌握书本知识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现实性;结合学生思想反映的倾向性问题有的放矢进行教育的针对性;深入社会调查,增强自我教育的可操作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并入马列室的结果是增加了可操作性的难度,分散了马克思主义教研室负责人的精力,不利于马列主义教学课效果的提高和对科研的探讨。所以,我认为,人们说的“两课”应直属院校党委领导,才能真正地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是切合实际的。本来从事思想工作以及对其领导,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的优势,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坚持。我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物质文明关键在党,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的要求,紧跟发展新形势,理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隶属关系,即马列主义教育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单列为校二级机构,直属校党委领导,真正地做到了精神文明建设与学校其它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克服了“两张皮”的现象,两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围绕着人的素质提高展开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为主导的风尚。所以,我认为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表现在二者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二者都必须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这一科学体系,而且要结合实际,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差异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是着重从理论的深度、广度来阐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体系,是强调怎样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知与行的前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知,而且要行。其行就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结果。其要求有三个层次:其一、基本具备现代人类社会普遍公认的思想品德,具有正确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文明精神;其二、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品德,具有中华民族为人的基本品质;其三、要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并随时为理想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这就强调了只有知的广博、深刻,才能养成行的自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向深度、广度发展。如果没有高层次的,系统性的理想、道德、文化、纪律教育,就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也就没有真正的知行统一和稳步发展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可见二者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课与精神文明建设在培养目标上也是统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指导方针的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虽有它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但其根本目标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统一的,两者都是为了从根本上“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页)成为“四有”人民。这就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精神文明建设二者要达到的目标是统一的,从而也就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务必在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上要多下苦功夫方能多出精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