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善于说话的人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把别人的心说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语言媒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达到心理上沟通。因而讲究语言艺术,是使思想教育工作切实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思想教育的语言必须适应教育环境 语言活动总有一定的环境,在一定的场合、语境说什么,怎么说,要先动脑筋想一想。即使是即席发言,心中也要有个轮廓,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有时候这种考虑话语结构的时间很短,瞬息之间就要组织好。为了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联系特定的环境来使用语言表达思想,而且还要善于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教育对象说的话。而语言环境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时间、地点、场合和对象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语言环境。 思想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思想教育的语言应当择机而发,注意语言的弹性和弹性的语言。所谓语言的弹性,就是该“冷处理”的不要急于求成,信口去讲;该“热处理”的,就要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冷处理”不是束之高阁,避而不谈,而是象战前的准备,不断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飞兵出击,夺取胜利。“热处理”也决不是草率从事,而是要看准“火候”,一语中的。所谓弹性的语言,就是话不要说死,要掌握分寸,说得恰如其分。比如批评一个人,既不可小题大作,无限上纲,又不能只看到其缺点,看不到其优点,让人失去进步的信心。同样,表扬一个人,不能说得通体无瑕,美不可言,使受表扬的人昏昏然,其他人不服气。 特定的场合对语言的使用也有特定的要求。思想教育的场合是千变万化的,各种场合所用的语言都有其特殊性,应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切不可处处板着面孔一本正经。 思想教育的场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思想教育的正式场合主要是讲演、做报告、上课等。正式场合讲话一般比较庄重、严肃,话题比较集中。比如讲演要有针对性、真实性、论辩性、鼓动性和艺术性,一要“讲”,二要“演”,调动起听众的视觉和听觉,使听众的思想和感情同时受到感染;做报告,也要善于运用有文采的语言,以刺激听众,使他们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产生乐于接受语言信息的欲望,这样自然会增强讲话的效果;课堂语言要求准确得体,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逻辑性,既教书又育人。 思想教育的非正式场合如娱乐、散步、旅行等。非正式场合的语言一般比较自然,随意,话题也比较分散,可以海阔天空,寓教于娱乐之中,寓情理于笑声之中,寓知识于闲谈之中。这不仅要求教育者要和受教育者打成一片,而且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话讲三遍不听自厌。有人形象地指出:教育者要以“百科全书”为基础。这说明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见多识广、博闻强记,才能使富于知识性、时代性的讲话内容,象甜甜春雨敲打着教育对象的心灵的门窗,美滋滋地拨动着他们的心弦。 批评尤其要注意选择场合。人们在大庭广众前,都愿意听到表扬,而不喜欢受到批评。越是犯错误的人,越需要尊重。尊重本身就是一剂使人悔过自新的良药。诚然,对性质严重,影响面广的错误,采用公开批评的方法教育本人以戒他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更多的工作是对个别人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帮助。如果你在人多的地方批评他,不仅不会使他心服,而且还会使他觉得你在大庭广众之中给他难堪而产生抵触情绪。一般来说,不宜在集体面前、或在办公室等公众场合进行批评性的谈话,应利用散步休息时间,选择适当的地点,如单人寝室,树林小道等场所,和风细雨,动之以情的批评,这样会使受批评者感到你的批评是出于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总之,不要使对方“带着流血的伤口离开你进行教育性谈话的地方。” 思想教育的语言环境的第三个因素是教育对象。缝衣要“量体裁衣”,塑像要“姿态万千”,治病要“对症下药”,同样,思想教育要因人施教,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素质、兴趣、特长、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等因素,确定不同的谈话内容和方式。一般说来,平素谨慎,踏实的人初出毛病,内心常常内疚不已,问候或侧面提醒,即可使其认识错误;而平素郎当、马虎的人发生过失,则可能不当回事,给其直接的严肃的批评,才会使其回心转意。对心胸狭窄的人,语言要柔和、婉转一些,使你讲的道理象春风化雨,点点入地;对性格直爽开朗的人,语言要活泼利落、开门见山。对个性较强的人讲话要心平气和,以柔克刚;对感情脆弱的人讲话,要轻声细雨,感通情融。与先进职工谈心,注重“响鼓还要重锤敲”,要教育他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与中间职工谈话,要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推”着他们力争上游;与后进职工谈心,要以鼓励为主,不嫌不弃,耐心引导。总之,思想教育应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倘若千人一腔,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任何艺术性。 思想教育的语言必须顾及教育对象心理 人的内在意识系统中的情绪、情感因素,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同样一句话,对同一个人有时起积极作用,有时不起作用,有时反而起消极作用;同一观点,出自不同的宣传教育者之口,有时容易被人理解接受,有时却不容易理解,甚至引起反感。出现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教育对象当时的情绪以及他们对宣传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有关。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思想教育的语言,既要顾及教育对象当时的情绪,又要有利于与教育对象的情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