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舆论”是指群体针对相关人物、社会组织和社会事件自发表达的言论。其主体多为一般群体或非正式群体,舆论环境多属非正式场合,时间上具有随机性。 自发性舆论的普遍存在和对人们思想、伦理、价值观的深刻影响,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其加强思想引导。自发性舆论是人们普遍接触的一种精神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之中,家庭、学校、团体、社会的期望,人们的意志、规范,行业、地区、民族的风气、习俗、传统等等,都时常化作舆论。而且,无论舆论正确与否,都有较强的感染力、影响力,都有一定数量的共鸣者、响应者。舆论对人们观念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重而久远的。重视自发性舆论中的思想引导,既可以使正确的舆论得到广泛传播,又可以将错误的舆论加以合理的引导,使舆论在自发性阶段就引入正确的轨道。 要做好“自发性舆论”中的思想工作,首先要了解自发性舆论的特点。 (一)自发性。自发性舆论最根本的特征是它的自发性。它与“营造性舆论”不同。营造性舆论有明确的舆论导向,主体有强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舆论引发之前有精心的筹划、部署,对舆论传播手段、工具有所选择,对舆论传播后果有所预计和期待;而自发性舆论的主体不受任何组织、团体、个人的指使,多数没有明确的目的,不考虑也常常意识不到舆论的社会影响,其舆论行为往往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一种本能反应。 (二)传播渠道的单一性与传播对象的选择性。自发性舆论主体是一般群体或非正式群体,没有统一的组织,在传播手段上不可能掌握大范围传播舆论的媒介与工具,这使自发性舆论的传播渠道一般限制在口头传播这一形式上。自发性舆论的传播对象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传播者多把地域相近、地位相似、情趣相投的人做为传播对象。这是客观环境、交际心理、文化习俗等深层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 (三)扩散的加速性与思想感染性。由于舆论传播对象的选择性,使自发性舆论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较少,在这单一渠道中流通顺畅,毫无阻滞。其扩散具有加速性而且舆论所包容的信息是群体共通的“兴奋点”,交流过程中极易形成共鸣。每一批“信宿”又几乎都成为下一轮传播过程的“信源”,使自发性舆论的扩散范围呈现出指数增长态势。同时,自发性舆论的许多相关特性,使之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感染性。首先,它的自发性决定了它是某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易于触动人们的情怀。其次,自发性舆论形式上多是口头急就之作,简洁明快,没有冗长之感,而是直提问题实质,容易为人接受。许多“顺口溜”能够广为流传就是具有这一特点。再次,由于传播对象的选择性,使舆论内涵在沟通上易于理解,不仅不会出现“对牛弹琴”这种沟通阻断,却会形成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有话说与知音人,不是知音莫与谈”的亲密之感。 (四)随机性与动态规律性。自发性舆论的随机性十分强烈。从主题上看,大到世界局势,国家兴衰,小至家庭纠纷、个人隐私。从舆论产生的时机看,大都是在某些事件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而且“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主题驳杂不堪,时间飘忽不定,构成了自发性舆论强烈的随机性。但自发性舆论的出现,是有规律可循的。最能引起舆论反响的是那些重大的社会冲突和社会事件,是那些同舆论主体的利益、理想、信仰、道德等方面易于产生共鸣或形成矛盾的人和事。人们通过舆论来表达对身边“热点”的价值、伦理评判,从而满足自身的某种层次的需求。 (五)事实模糊性与态度真实性。自发性舆论的内容往往不甚确切,多数在传播过程中比较模糊。这主要是由于舆论主体信息来源有限、信息渠道单一、信息容易失真造成的。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对事实的细节常常不加查考,不自觉地加上自己的感受、评价;而接受者由于在阅历、知识等方面层次上的相似性,极易产生契合而不去深究,使事实信息愈发易于失真。然而,自发性舆论的事实模糊性并不削弱态度的真实性。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促成了舆论态度的真实性。一方面,由于主体无人指使,发出的是纯粹的自我观感;另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事实的失真,逐渐掺入融合着越来越多的舆论主体的观点、感受。在传播扩散到一定程度之后,自发性舆论的态度就明晰地显现出来,或感慨,或赞叹,或义愤,而且勾画事件的线条越简单,态度越明朗。 自发性舆论的特点直接影响着思想工作人员在思想引导过程中的立场、态度与方法,思想工作人员也必须使自己的立场、态度、方法与自发性舆论特点相适应。只有这样,引导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是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发性舆论。自发性舆论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意识矛盾作用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思想工作人员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看待自发性舆论。自发性舆论有褒有贬、是非混杂,甚至可能以讹传讹、无中生有,对个人、组织的影响有损有益、毁誉相参。因而,对它们要全面公允地分析评价,不能掺杂个人的爱憎好恶,既不可小题大作、无限上纲,也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二是坚持正确的态度和立场。思想工作人员在自发性舆论环境中要以普通倾听者的姿态出现,不急于表态,不妄下论断,这样才不致影响舆论氛围,能够听到群众的真实呼声。反之,则会闭塞视听,人为地阻断信息来源。但作为思想工作人员,意识深处不能忘却自己的职责。面对复杂纷繁的社会舆论,要以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知识能力去“传道”、“解惑”,不能丧失根本的立场,而要识大局、顾大体,依据正确的理论和原则去观察和分析,尽可能地据实讲解、据理力争,澄清各种失真或错误言行,以维护党的声威、形象和国家、民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