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23.01.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和国际会议上,倡导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和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唯物史观认为,人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需要大量满足共同体需要的“人”,更需要全人类团结起来为共同目标而奋斗。无论是培养满足需要的人还是汇聚全人类共识,都离不开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为核心的重大命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为此,深入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价值,对建设共赢共享的世界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前瞻性:对教育变革的科学预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人类共同问题和挑战的系统性方案,对人类社会各个系统、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变革要求。教育也不例外。就世界教育发展现状来讲,至少存在以下困境:一是教育尚未走出“地域”局限,在国际合作甚至更宏阔的世界历史视野中发挥作用甚微。二是以使“学习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为导向,间接造成经济的、智力的、政治的种种差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末也开始关注教育变革的紧迫性及其方向。然而,时至今日,教育究竟走向何方,仍然是教育悬而未决的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其科学性、实践性为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 (一)从使命看,教育要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服务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网络安全、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持续蔓延,人类面临全球性挑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概括地说,全球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有增无减。人类要战胜上述风险挑战,教育肩负重大使命。换句话说,教育必须直面人类生存问题,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服务。教育主要聚焦以下两方面发挥作用。 从思想层面讲,教育需凝聚“命运与共”的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要义在于汇聚全人类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挑战的最大公约数。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80亿人口,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相互之间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①然而,面对共同威胁,仍然有个别国家蓄意制造分裂,破坏全人类共同利益。现实表明,世界亟须凝聚“命运与共”的共识。当前,影响共识达成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二是国与国之间存在差异性利益关切;三是一些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共同利益”存在疑虑和担忧。教育对规训、矫正、引领人的思想具有独特功能。为此,教育需致力于弥合分歧、消除疑虑、统筹各方利益交汇点,最大限度汇聚“命运与共”的共识。 从实践层面看,教育需推动科技创新。世界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而科技创新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是人。人作为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是由教育培养的。一方面,教育通过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②,“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③教育需进一步提高人的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尤其是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以满足科技创新的供给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教育也能创造新科学知识和新生产力。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等方兴未艾。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面向国际前沿需求,通过重大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实现技术革新和科技突破,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二)从对象看,教育要关注人的“类”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从来都是个体、群体和类主体三种存在形态的统一。但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主体的人所凸显的方面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凸显本身就标志着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的第一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事实上是一个群体本位的时代。只有在人的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个体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彰显。在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自由个性”阶段,则是凸显类主体的阶段。④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特征使人的“类”属性更加凸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当今世界交往格局的基本特征。随着各国普遍交往愈益加深,人的“类”存在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普遍经验的事实。经济上趋于“一体化”、政治上利益攸关、文化上交流交融、生态上共享地球资源,人的“类”属性就更加凸显。基于“类”存在成为普遍经验的事实,人们的主观认识、思想意志、行动规范、价值理念等越来越趋向一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使教育关注的对象从个体的“人”、地域的“人”转向全人类整体,是对人的类属性的彰显。 教育需致力于建构“共同体”主体意识,培养“全球公民”。在公民的身份认同上,虽然当前国家仍是重要的地域因素,然而,新的通信技术、数字经济以及社交媒体正成为促成公民身份新转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青年人当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其成员具有“共同体”主体意识。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关注到公民身份转向的变化,曾在报告中指出,“全球化创造出了超越民族国家的新型经济、社会和文化空间,正在促成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新的身份认同和动员模式”,⑤并提出教育应为人类共同体培养合格公民的呼吁。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凸显人的类属性的基础上,对“人”的社会角色重新定位,那就是为全人类整体利益而奋斗的“全球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