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为教育内容最直接的表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转化的重要桥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本质上说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1](P22)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规定性,决定话语体系是政治话语与理论话语的聚合。随着互联网、自媒体以及网络舆论场的发展,以流行语、表情包、短视频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网络用语逐步形成,加之网络话语碎片化、随意性、求新性、娱乐化等特点,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网络空间面临挑战。如何在网络场域中通过话语转化和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使之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同频共振,与教育对象的成长成才同向而行,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和主动回应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特征 所谓网络空间,就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不同的行动主体借助网络时空的抽离性所构筑起来的一个具有思想传播和舆论动员功能的虚拟互动场域。网络空间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成与表达,不同话语主体以数字化呈现方式不断聚合与互动,在话语内容、话语生态、话语传播上呈现鲜明的特征。 第一,话语内容大众化、精微化。在一定意义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普遍以完整系统的宏大叙事为主要结构,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泛信息化时代下,“由于惰性,我们很少慢条斯理地思考问题。所以快速思维模式就占据了上风”。[2](P85)这种快速思维模式容易形成一种偏向,即“以片段取代整体、以离散取代系统、以扁平取代立体、以具象取代抽象”,使系统整体、理性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削弱。网络空间感性消遣文化弥漫,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众话语”狂欢时代,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引导力与传播力形成挑战。底层逻辑的这一重大转变,要求教育主体必须根据国家和社会要求、目标受众需求来精心选择话语内容,既能有效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核心观点,又要善于把“宏大叙事”转变成“微小叙事”,将教育内容高度浓缩成“干货”,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深刻道理,以准确生动、短小精悍、鲜活直达的大众话语赢得受众。 第二,话语生态多样化、包容化。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进入一个地球村,以图文和短视频形式进行信息传播的微博、抖音、B站等自媒体平台,已逐步渗透到民众生活当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尽管网络空间没有自然空间的边界性与实体性,“但它不是一个虚拟空间,而且是有大量社会成员热烈参与的十分活跃的现实空间”,[3](P25)必须承认这一空间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特殊性。随着技术网络和人际网络相互融合,网络技术赋权不断向网民倾斜,不仅教育对象拥有相对独立的话语表达权力以及相对自由的话语创作权力,而且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会生成不同的话语思维及话语运作体系,多样性思想文化在网络空间中交互融合频率加快。“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共在、社会主流话语与非主流话语并存,多样化话语生态特征日益突出。在网络场域下,受教育主体在借助短视频、表情包、图片、网络热词等发表观点、释放情绪的同时,还可以自行转载文章,通过评论、私信、弹幕等方式形成在线交互对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形成的“语境严肃、逻辑严谨”的话语生态被淡化。教育主体只有善于构建包容性语境,让主流话语、政治话语内化于日常生活,在整体性共享与协商性对话中不断消除分歧、凝聚共识,才能真正形成“尚同贵和”的良好生态。 第三,话语传播去中心化、流变化。网络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交流互动的时空限制,呈现出交互性的特点。网络空间“去中心化”传播格局,使“同心圆”模式快速向“扇形模式”演进,更倾向于平等双向的互动式对话,主体身份边界变得模糊,受教育者选择权日益彰显,圈层化格局不断强化。受教育主体一旦不想与教育主体交流,可以选择“离开”“潜水”“隐身”“屏蔽”等方式,随时解构或建构由信息传播者和追随者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网络空间的流变性增强,教育主体不仅可以用多种角色与他人交往,很难精准辨别其真实的身份,而且互动话题不断变更,话语切换速度过快,容易导致教育主体“形式上在场、实际上缺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空转”现象。因此,教育主体要深刻把握网络话语传播去中心化、流变化的特征,既要“在场发声”,又要“现场转换”,善于借用有正能量的网络语言、运用接地气、冒热气的鲜活话语,通过“共情式”“交互式”的话语传播不断增强话语黏度。 二、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面临的挑战 当前,网络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的网络化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成为全民参与的集体活动。但我们在享受网络场域带来的文化盛宴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面临的挑战。 第一,个性化推送带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流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话语,致力于整体性认同,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功能。然而在资本逻辑的影响下,网络平台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状态更新、兴趣偏好、社交网络图等进行深度分析,利用算法推荐技术进行精准的信息“喂食”,为用户打造专属版的信息世界。音频驱逐文字、流量吞噬价值,受众获取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单一,算法主导的个性化推送不断固化其原有偏好,并筑起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人们主体意识不知不觉沉迷于算法推荐技术所构造的信息流中。在个性化推送的算法模型中,“马太效应”愈发凸显,一些充满感官刺激的内容更容易获得青睐。在算法分发技术优势的加持下,一些浮夸低俗、过度娱乐化的内容流行于网络,严肃认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受关注度下降,价值引导功能受到影响,造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原有话语意义的减弱。与此同时,部分受教育主体过分沉浸网络空间,陷入“信息茧房”的泥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导向功能、价值逻辑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