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734/j.cnki.1000-5315.2022.01.011 10.3969/j.issn.1000-5315.2022.01.011 “比象”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美学、部门艺术等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比象”思维在当代只是在中医药领域较受关注,哲学、美学界却鲜有人论及,更遑论对该概念的专题探讨了。当代中国的一些美学辞典和范畴史教材等,也均没有收入“比象”一词①。从中国历史上看,“比象”一词最初见于《左传·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杜预注:“车服器械之有五色,皆以比象天地四方,以示器物不虚设。”②这是源于古人用青、白、赤、墨、黄“五色”表示东、西、南、北、中不同的空间、方位,又以“天玄地黄”指称天地,由此说明人所使用的一切“器物”都不是“虚设”的,而是人“比象”天地万物创造出来的。这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比象”的一大优点。它充分肯定了“比象”既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但又是以天地万物为依据的,并具有与“五色”相关的美。但为什么古人要将天地、五色等与“比象”关联起来呢?这就涉及到比象思维的源起问题了。 一 “以天统人”:“比象”思维的原初形态 中华民族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活动于沿河而成的平原地带,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农耕文明模式。由于农业的发展非常依赖天时,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才可以丰收,而旱涝等自然灾害则会导致农业歉收甚至绝收,所以要想获得稳定的收成,就必须顺应好的天时,规避坏的天时。因此,中国古代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就获得了较早的发展。但由于理性思维能力不够发达,远古先民只能通过效法、模仿天地自然的运行状态和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由此,对天象的观测,从而效法、模仿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而“比象”思维正是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一)“比象”与四方四时 由于四方和四时是时空结构的最基本要素,时间和空间又标示着宇宙间的基本秩序;同时又由于古代中国主要是农耕的生产模式,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天时和历法,因此,面对外在世界的变化莫测,古人在感到惊惧、恐慌和疑惑的同时,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力图想从混沌的外部世界中寻找和掌握各种可以理解的秩序和规律,首当其冲的就是四方四时的观念。也就是说,对于秩序的需求是原初先民思维方式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列维-斯特劳斯就指出:“我们称作原始的那种思维,就是以这种对于秩序的要求为基础的,不过,这种对于秩序的要求也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因为正是通过一切思维活动所共同具有的那些性质,我们才能更容易地理解那类我们觉得十分奇怪的思维形式。”③这话是有道理的,指出了原初先民的思维方式的原动力及其典型特质。因此,这种建立在农业生产需求基础上的天象观测,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而关于中国古代四方四时的观念,《尚书·尧典》中有非常明确集中的论述: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④ 通过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尧命令羲和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历法并传授给民众有关天时节令的知识,并分别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往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去辨别测定太阳的运行情况,从而确定四季时令的变化和年月日的周期长短,最终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叶舒宪将其概括为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原型模式的时空坐标: 1.东方模式:日出处,春,青色,晨,旸(汤)谷。 2.南方模式:日中处,夏,朱色,午,昆吾。 3.西方模式:日落处,秋,白色,昏,昧谷。 4.北方模式:日隐处,冬,黑色,夜,幽都。⑤ 从其归纳的四方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代表东西南北的四种颜色,恰恰跟我们开篇所说的五色比象里的四种颜色相吻合,而且其对应关系是非常固定的,这显然不是一个巧合,而是说明将颜色与方位相对应,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这一点,丁山已有过系统论证⑥在此不再赘述。 在这个四方模式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天地四方不只用颜色来指称,还与春夏秋冬和晨午昏夜相对应,可以说是一个多元的对应关系,没有将时间和空间完全区别开来,而是以空间的变化来说明时间。这就说明尧帝时代所处的阶段正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原初先民混沌不分的思维阶段,即时空浑融一体观的阶段。这种对应其实就体现了原始思维的典型特质,即通过联想进行类比,每个方位和颜色也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应该是象征的最初源头。 由于早前没有天的概念,只有日月星辰等具体的天象,因此,早期的比象天地,其实就是对于日月星辰等天象的比象。原初先民正是在对天象的观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四方和四时的观念,乃至最终创立了历法。这一点从“历”的字形字义可见一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历,过也,传也。引申为治历明时之历。从止,厤声。”⑦本义是经历、经过。其金文大篆字形为
,下面是“日”,可以见出其字形的创制与日的密切关联,即“历”最初应该是指太阳运行的轨迹。而太阳运行的轨迹,我们之前已经讲到,与古人的四方四时观念密切相关,因此,历法的制定,就是我国古人追求秩序而比象天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