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20)05-0001-09 DOI:10.16614/j.gznuj.skb.2020.05.001 在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凝聚民族力量的道德情感、政治意志和强大精神动力。在和平发展的年代,爱国主义精神能够使国民焕发出为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而在危难时期,特别是在遭受外来威胁或侵犯的危机状态,爱国主义精神更能激发出国民强烈的民族情感,使他们放弃内部的分歧,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为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实现民族复兴而穷心竭力、浴血奋战,拯救民族和国家于危难之中。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暴发给我国的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这场危及全球的疫情同时也彰显出广大人民群众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合力投入到抗疫斗争中,不仅有驰援灾区和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解放军官兵、公安武警、各级政府在第一线与疫情做斗争,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放弃日常生活的快乐在家居守,防止疫情的扩散。政府和人民的通力合作共同谱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率先走出了疫情带来的社会危机。应当说,在我国,执政党和人民政府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动员力正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支撑的。完全可以相信,这种普遍的爱国主义精神所焕发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和战胜任何危难的基本保证。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把爱国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既具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又具有崇高的政治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涵的理解不尽一致,并且很容易同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缠结在一起,影响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正确理解。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涵,澄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的某些思想混乱。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根据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1]爱国主义作为国民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国家生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之中,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国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其社会成员心理结构中的积淀和在思想意识中的凝结,它是这个民族国家成员在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形成和延续的共同的“自我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就是一个国民对自己所隶属的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即在心理结构和思想意识中表现出来的对民族国家的强烈的归属感、依恋感、崇敬感、恩宠感等等,以及维护民族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的强烈意识和情绪。我们可以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两个方面来理解这种文化认同。 (一)民族认同 “民族”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人类学概念,可以对“民族”作狭义和广义的双重理解。斯大林曾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同时,不言而喻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受变化法则支配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2]从斯大林定义所强调的四个民族特征上看,这个定义是一个狭义上的民族定义。如果从民族起源的角度看,这个定义依然有其合理性。然而,在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族的存在状况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民族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可能会分散到不同的地域,其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会程度不同地与各个不同地域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交融在一起,但仍然会程度不同地保持着各自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语言特征。根据这一点,我国2005年5月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民族”概念定义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从狭义的民族概念上看,民族认同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历史渊源上看,民族认同包含着在观念上对共同祖先的确认,即在观念上认为属于同一民族的人们都是一个共同祖先的或近或远的子孙,因而同属于一个“民族大家庭”。对共同祖先的确认一般都包含着对种族遗传特征的识别,即属于同一民族的人总会带有生物遗传意义上的“家族相似”,如大致相同的肤色、发色、脸型等等,这通常会成为人们辨别“我们”和“他们”的自然依据。只要具有大致相同的体貌特征,人们就能很自然地形成那种来自共同祖先的“血脉相连”的亲近感,而不论他们是否在利益上直接相关,是否共同生活于同一地区或同一国家。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血缘群体,由于在地域上彼此相互接近,因而可以通过直接的社会交往,如经济往来、联姻以及相互征战而达到相互融合或相互同化,形成规模更大的生存共同体。因此,民族这种共同体主要是基于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构造,与自然的血缘联系并不直接相关。所谓“共同祖先”虽然包含血缘联系的成分,但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凝聚民族成员的文化符号(如中国的炎黄子孙之说)。 其次,民族认同还可以通过大致相同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从历史上看,在各个民族自然自发、彼此相互隔绝的演进过程中,属于同一民族的人们生活在同一地域中,由于面临共同的生存问题,人们在利益上彼此息息相关。为了能够始终以群体的方式解决共同的生存问题,人们就会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有利于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各种习俗、习惯和道德意识,形成彼此相互认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人们可以在行为方式、日常礼仪、食品烹饪、服饰装扮、歌舞娱乐、房屋建筑、宅居装饰、居住环境的设计等诸方面生活细节中体验到这种民族认同感,并由此辨别出“族内人”和“族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