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20)2-0134-0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大背景中,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和过去明显不同,新时代大学生的气质和诉求也较之以往出现了明显的新特点。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钙”、生命意义支撑,在内外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新时代,必然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如何科学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成为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新时代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因素诸多,本文重点通过“纵向比较”(较之以往),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力求对教育环境作出相对科学、精准的研判和定位。 第一,外在因素方面,新时代的技术条件和物质生活水平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显著影响。首先,新时代技术条件的影响。比较而言,改革开放前,电视、非政治性报纸等尚未普及,大学生面对的是十分有限的“单向输出”信息,其理想信念教育因环境单纯而顺利实施;改革开放后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以来,加上手机技术的长足进步,新时代我国已经迈进了“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条件下,青年大学生面临的信息量较之以往任何时代的大学生都要多得多。巨量信息流已经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全方位、全时段地冲击和渗透着大学生萌动而稚嫩的心灵。试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本该是心灵世界的启发和思悟过程,最需要静思及沉淀,当其一直遭遇杂、乱、多、快的信息压迫时,结果可想而知。其次,新时代物质生活水平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改革开放前,我国物质产品极为匮乏,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下,在难以保证温饱的情况下,大学生对未来“好日子”普遍抱有强烈憧憬,通向未来的理想信念教育可谓自然天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中国人民整体上已摆脱短衣缺食的贫困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将面临好日子“不需期待”、高质量生活“不足为奇”的生活场景,现实将允许他们“无需审察”未来,那么通向未来的理想信念教育必然会遭遇主体动力不足的困境。这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82试想,当大多数大学生都不用再过度关心生存性利益的时候,他们奋斗的方向(以理想信念为标志)又将应该如何设定?显然,这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而言是一个亟待解决又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二,内在因素方面,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的精神诉求和生活态度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显著影响。首先,从精神诉求方面来看,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生存压力较之以往时代已经大为减少,其精神诉求已由以前的“期待温饱”“发家致富”转化为今天的“生活精彩”“自由自主”。也就是说,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诉求越来越趋向于个体化、个性化和“诗意化”,即越来越脱离于世俗化的功利性诉求,强烈要求个体化、个性化的意义建构与价值实现。很显然,这种个体化、个性化的微观叙事式精神诉求与理想信念的宏观叙事图景构成了明显的紧张关系。对此,邓小平曾强调:“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3]111这其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就具有十分突出的宏观叙事特点,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渗透则具有明显的个体化、个性化的微观叙事特点。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跨过的门槛。其次,从生活态度方面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他们基本没有经历过饥寒的威胁,从小生活在相对富裕环境中,缺乏大喜大悲的“二级震荡”体验,生活经历大都平和、富足。同时,随着新技术和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娱乐化”也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突出表征,这其中的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娱乐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如果娱乐成为最高价值,同时还反对宏大叙事和深刻思想,这样就形成一种轻浮和软弱无力的精神结构,让人只关心鸡毛蒜皮的生活细节,个人利益、个人权利和个人感受,总之把视野缩小到个人。”[4]12显然,在相对富足、平稳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容易走向懒散、贫乏、甚至平庸,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取向更容易倾向于抵制深刻、拥抱浅薄、安于现状甚至期待放纵等等。近年来,“无所谓”、“佛系”等“无根化”、“平面化”现象的流行正是这种生活态度充斥社会的重要表现。无疑,这种生活态度,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然会产生影响和冲击。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逻辑 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因为始终存在着社会群体性愿望与自然个体性愿望、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之间的紧张与矛盾。为此,要顺利实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厘清这种教育的可能性和方向,即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逻辑。 第一,优先性逻辑:充盈个体性的意义世界。由于内外因素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内含宏大叙事特质的关涉国家、社会、民族的理想信念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和“疏离感”。试想,要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这些关涉理想信念的概念图景嵌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并使之成为他们的长远奋斗目标,是何等艰难。为此,新时代要顺利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必须正视现实,具体地说,要正视与理想信念之宏大叙事相对的个体世界之微观叙事这个现实,从个体性、个性化、微观化的世界切入,不断充盈其中的意义世界。也就是说,只有个体的意义世界之充盈得到保证,个体的意义世界是明确的、积极的、上进的、饱满的,才可能促使个体去追寻自身之外更加宽广的意义世界——理想信念;反之,如果个体的意义世界是灰暗的、消极的、堕落的、空虚的,不可能激励其再去追寻自身之外更加宽广的意义世界。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这可称为优先性逻辑。至此,主要的问题在于,这种充盈是否可能?答案显而易见,这正如恩格斯所言:“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5]247也就是说,每个社会个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主体性存在者,他们的一切活动(行动)都被赋予了主体性的尺度。因此,只要通过合理、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启发,大学生完全能够理解真理的奥妙,最终促使个体自觉行动以充盈自身的意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