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5995/j.cnki.llxyj.2020.01.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部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体系,把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适应新时代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与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比,《纲要》题目中增添了“新时代”这一概念元素,彰显了《纲要》新时代性的鲜明特征和品格。这一新时代性,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纲要》始终,体现为《纲要》对公民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时代的水平,体现为《纲要》在公民道德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深刻理解《纲要》新时代性特质,对于学习理解、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纲要》的新时代性,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纲要》始终 《纲要》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无论是逻辑框架、内容安排,还是理论分析、实践举措,都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对习近平关于公民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坚守和实践运用。 首先,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了《纲要》的框架结构和内容逻辑。《纲要》由一个开头语和7个主题部分组成,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五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开头语部分,主要论述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板块由第一部分“总体要求”和第二部分“重点任务”组成,主要论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体系;第三板块由第三部分“深化道德教育引导”和第四部分“推动道德实践养成”组成,主要论述新时代公民道德的教育与实践;第四板块是第五部分“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主要论述新时代道德建设面临的广为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第五板块由第六部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和第七部分“加强组织领导”组成,主要论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组织领导。《纲要》的框架结构、内容安排,融会贯通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道德建设和品德修为锤炼的思想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1](p4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新时代青年的修身立德“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2](P11)。《纲要》把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作为道德实践养成中突出问题进行论述,这也是一直以来被社会广为关注的新时代道德建设中的凸显问题,同时也是习近平公民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多次涉及的重要话题。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3](P336)“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3](P337)。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四次提到互联网,强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P42)因此,贯彻落实《纲要》精神,要把握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整体部署和安排,坚持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道德教育与法治保障相统一,结合地方、领域、人群的具体实际,遵循科学的思维理路,做好宏观规划,搞好顶层设计,确保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正确的路径选择。 其次,《纲要》运用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中的新思想新观点,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一列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多次颁布与道德建设紧密相关的重要文件,提出了诸多关于道德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涉及道德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发展和升华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学习《纲要》可以看出,《纲要》的字里行间都闪烁着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光辉。例如,习近平多次讲话中谈到道德建设的时代价值问题,强调道德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P168)“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4](P173)《纲要》也正是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这“双重”维度,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5](P31)又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人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正如习近平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3](P394)为适应这一要求,《纲要》把生态道德建设作为推动道德实践养成的重要内容,《纲要》强调指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5](P46),要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践行者。再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塑造全新的国家形象,成为了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的迫切需求。习近平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4](P162)《纲要》强调“公民道德风貌关系国家形象”[5](P46),并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拓展到对外交流交往活动中,引导人们在各种涉外活动和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养、展现中华美德,树立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由此可见,《纲要》对公民道德建设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的阐释及在其建设实践中关键问题的分析,运用的也都是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的思想观点。在《纲要》中有数十处习近平对问题的原汁原味的话语表述,使《纲要》权威性和新时代性彰显得特别醒目。因此,学习贯彻落实《纲要》精神,要同习近平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纲要》的精神实质和内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