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20)01-0001-07 DOI:10.16125/j.cnki.1009-8224.2020.01.001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277这一定位表明了青年责任担当对我们国家、民族和我们的发展目标的重大意义。强调青年的重要性、强调发挥青年的作用、强调青年担当起所应担当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重视的一项工作。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对青年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从未忽视,对青年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也都有各自时代的认识和论述。梳理各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青年责任担当认识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有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基本要求的意义,并对当前青年中存在的各种回避责任、不讲担当的现象进行批判和引导。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责任担当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注意到了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们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从青年的职业选择、青年的培养教育、青年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明确了青年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1835年秋,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2]455青年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提出,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最主要的是“为人类福利而劳动”。虽然文章并不是从青年责任担当的角度讲职业选择,但文章中已经提出了青年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意识,即“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 马克思肯定青年具有创造性和斗争精神,认为他们“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2]455的时代“新人”。肯定这一点的同时,马克思肯定了青年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明确表示:“工人阶级中比较先进的那部分人则完全懂得,他们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3]270这句话所指出的青年的地位作用事实上已经不仅仅限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是“人类的未来”。换个角度理解,这话也指出了青年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就是推动社会变革,决定人类未来。 由此看来,马克思认为,青年承担的责任是重大的,关乎人类福利、关乎人类未来发展。恩格斯在与马克思的长期合作中,也赞同马克思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实际作了阐发。他同样肯定青年的创造和激情:“相信现代的命运不取决于畏惧斗争的瞻前顾后,不取决于老年人习以为常的平庸迟钝,而是取决于年轻人崇高奔放的激情。”[4]305在青年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恩格斯认为:“我们的未来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取决于正在成长的一代。”[4]304在谈到德国工人运动时,他说:“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5]629他不仅认为青年承担着社会变革的责任,而且认为他们所承担的这份责任“是无可替代的”:“希望大学生代表能够努力使更多的大学生们意识到,正是应该从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中产生出能够进行脑力劳动的工人,而这个队伍将会在即将发生的革命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6] 列宁对青年在社会变革和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的认识,同样深刻。他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主要是通过结合本国青年的实际情况来阐述的。在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奋斗的过程中,他就认识到:“整个斗争的结局都将取决于青年,取决于青年大学生,尤其是青年工人。”[7]230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的1919年,在全俄共产主义学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指出:“现在我们只是为这个未来社会奠定基石,至于建设,则有待于你们将来长大以后去努力。”[8]3081920年,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更是强调青年与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由青年来担负。”[9]293在列宁看来,建设未来社会、建立共产主义,正是青年所应担当的历史责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责任担当的相关观点,为马克思主义者思考青年责任担当问题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支持。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青年责任担当的认识与发展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重视青年作用、强调青年责任担当的传统,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发展和弘扬了这一传统。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近百年的奋斗进程中,始终重视和强调青年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各种方式努力唤起中国青年担当历史使命、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共早期领导人极为重视青年工作。陈独秀将自己创办的杂志命名为《青年杂志》,后又更名为《新青年》,这一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杂志中,陈独秀阐述了自己的青年观。首先,他认为青年是社会新生力量的代表:“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10]158其次,这个新生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0]158最后,他指出,青年既然是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那么救国救民之责任,理所应当由青年来担当,这是青年的社会责任。“国势陵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10]158“予所欲泣涕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10]158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认识,陈独秀重视青年工作,强调唤起青年的热情、发挥青年的作用,呼吁青年承担救亡图存的重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实践中,他对青年责任的认识继续深入。一方面,他感叹还有很多青年对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还没有清醒的认识,“真正醒觉挺身出来努力于社会全般改造的只有少数青年。”[11]135另一方面,他对中国青年所应担当的具体责任有进一步明确的认识。他指出,在当时,青年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两点:“第一,努力唤醒有战斗力的各阶级;第二,努力做有力的各阶级之间的连锁,以结成国民的联合战线。”[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