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9)03-0090-05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框架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育人提升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是我国高校心理育人的鲜明特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从探索实施心理咨询工作开始,经过了“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称谓变化,发展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框架下的“心理育人”。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心理育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如何理解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基本内涵?如何更好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中发挥心理育人作用?回溯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历史,分析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基本特点,思考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优化对策,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历史回顾及其基本特点 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界定、教育学与心理学领域倡导的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厘清等,推动了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地一些高校在学生工作中引入心理咨询,并撰写相关报告,逐渐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相继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5)等政策文件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成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肯定和鼓励,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随之设立。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主要内容、途径方法、领导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使相对独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高校初步形成;在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趋规范成熟,机构、人员、工作体制等都有了明确的指标体系,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普及,并在实践中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把“心理咨询教师”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2017年12月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把心理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从更为开阔和整体的视野规划设计心理育人工作;2018年7月,教育部党组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从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角度,就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工作保障、组织实施等进行详细规定,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回溯高校心理育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几个基本特点:一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实质。强调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层面确立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一直是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一贯主张。无论是1995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所提出的“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还是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所提出的“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抑或是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的提法,都充分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及其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教育取向。二是注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由最初的个别咨询与课堂教学发展到目前各类新媒体、网络平台、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方法,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基本形成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方式。三是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高校心理育人队伍一开始就是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联合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学科人员发展起来的多学科队伍。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从不同角度聚焦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长发展,满足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受到大学生欢迎并推动我国高校心理育人探索从自发进入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