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1]15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绝非易事,必须进行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错误思想作斗争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反映当下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它是在同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自觉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才能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权。 针对社会主义社会不会有矛盾的错误观点,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2]757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社会的现实领域有矛盾,人们的思想领域也会有矛盾。有矛盾就必然会有斗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当下思想领域矛盾和问题的回应,因此针对矛盾和问题深入开展斗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斗争性是由价值观的性质决定的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价值问题是涉及好坏的问题。所谓真假、善恶、美丑、荣辱等都属于价值现象。价值观就是对这些好坏的主观认识或表达。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回答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我们说人人都有价值观,就是说,人人都要对这些价值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具有一致性,一个社会、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就是其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二者都是为维护这个国家的稳定而服务的。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4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42这一重要判断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质。 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必然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不同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不可避免地会有价值观之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4]105我们要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是因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4]106。“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如果弄成那样一个局面,就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4]129-130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概括,鲜明地体现了我国的价值导向,“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引领的、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体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41这些表述都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社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完善的一面。正如毛泽东曾指出的:“我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事物都有两面: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在我们的社会里,一定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东西,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5]习近平在谈到文艺工作时指出:“如果我们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6]而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就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42。现在一些人对错误观点茫然无知,认为强调与错误思想作斗争是小题大做,这是十分危险的。错误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网络空间里经常发生的争论、辩论,其背后都是价值观的分歧。这些错误观点有一定市场,才导致“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7]。 例如,我们讲坚定理想信念、信仰共产主义,就有人说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根本不能实现。 我们讲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的人却认为中华民族不仅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状、逃避现实,而且愚昧、丑陋。 我们讲学习党史、国史,有人却认为五四运动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割断了传统文化的血脉,造成传统文化的断裂及中国价值的失落;否认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我们讲学习民族英雄,有人则对英雄和反面人物进行翻案式的重新评价,如抹黑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吹捧现代历史上的一些反面人物。 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混乱,妨碍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理直气壮地与这些错误观点作斗争。 2.从价值观的个人层面来看,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国家、社会对个人的教育,也是个人的一种自我教育 个人的生存不可能是无意义的,也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个人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是自我革命和思想斗争的过程。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具有向上向善的一面,也具有向下向恶的一面。既然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向,就不可避免地会有思想上的斗争。习近平指出:“我一直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8]48-49“文化”一词具有“以文化人”的含义,以文化人,不仅应该知道哪些该做,还要知道哪些不该做。《易经》中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9]这段话的意思是,治国者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必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都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知道在哪里停止,坚决不做不应该做的事,这是文明的表现。任何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与坚守,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向上向善的美好愿望总是会遇到各种欲望的干扰,使修身的难度大大增加。能克己,方能成己。克己是超越自己、实现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自我斗争的过程,是“实然”的我向“应然”的我发展的过程,是“过去的我”向“未来的我”迈进的过程。人是未完成的。如果说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价值,那么这一价值的实现始终是与自我的斗争相伴相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