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9-0087-05 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之所以发生,除了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有着紧密的关联外,应该说还有其自身的重要原因,即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自律性”规律。导致文学批评功能转变的社会危机,导致文学批评主体转变的西学东渐①,都是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的“他律性”因素。而导致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的“自律性”因素,则是中国文学的文体变革,是它导致了中国文学批评对象的转变。 一、中国文学的文体发展轨迹 所谓“文体”,它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上的文体“指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言变体,如因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新闻语体、法律语体、宗教语体、广告语体、科技语体;因交际媒介的差异而产生的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或因交际双方的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正式文体与非正式文体等”;狭义上的文体“指文学文体,包括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特征(即有别于普通或实用语言的特征)、作品的语言特色或表现风格、作者的语言习惯,以及特定创作流派或文学发展阶段的语言风格等”。②狭义的“文体”说得简单点,就是文学的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 中外文学史上,对文学的体裁有不同的分类。中国古代有人着眼于语言的特点,分为韵文和散文,是为“二分法”。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把各种各样的文学划分为叙事、抒情和戏剧三个大类,是文学种类的“三分法”。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在诗学中一直有影响,尽管以后文学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西方一些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仍都沿用这种分类标准。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教科书中大都运用“四分法”,即把文学分成小说、戏剧、诗歌和散文四大门类。“各种文学体裁是在文学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一经产生并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之后,它又规范着文学作品的创作,推动着各种文体作品的发展。”③因此,笔者参考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试对中国文学的文体发展作一宏观勾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远古到先秦两汉,其文体主要是简单的诗歌和散文,如原始型二言和四言诗、楚辞和诸子散文。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产生的。它是原始人类在从事集体劳动时,依照着劳动动作的节奏,因袭着劳动呼声的疾徐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日益增多,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语法结构的复杂多样,词汇的增多,特别是双音节词的大量出现,使得原有的二言体已经不能满足表达内容的需要,于是诗歌在形式上开始有所突破而向前发展。二言体以后占主导地位的是四言体,这就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诗经》时代。但随着社会现实生活和语言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四言体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主要表现在它语句终嫌短促,表达一个意思往往需要较多的诗句;特别是它以四个字为一句,两个字一顿,构成‘双音顿’(一个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即三拍式。节奏虽鲜明,却过于呆板,而且使单音词和双音词在诗句中不易配搭。这种简单而短促的形式,不大可能表现日益发展、渐趋复杂的社会生活。”④因此,自《诗经》以后,便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春秋中叶以后至战国中期,诗坛一直比较沉寂。但这时却是我国古代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百家争鸣,诸子蜂起,表现在文学上便是散文的勃兴。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的论著,同时也就是重要的散文作品。当然,后来《楚辞》冲破四言体的束缚而成为一种新诗体,重新振兴了诗坛。 第二阶段,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其文体主要是发展得较为精致的诗歌、词和散文,如五律、七律、长律、绝句、唐宋词和散文等。继《楚辞》对四言诗突破之后,开始出现五言和七言。但《楚辞》中的五、七言,还只是零章断句,并没有一篇完整的五、七言体的诗篇。文人创作的五、七言诗到底出现在什么时候,现在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魏晋南北朝,是五、七言体诗的兴盛时期,这时期主要作家的著名作品,大都是用五、七言体写成的。五、七言体诗又有古体和近体之分,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从不讲求格律到讲求格律的过程。中国古体诗不讲求格律,而近体诗则讲究格律。魏晋南北朝期间,有些诗歌作品已经趋于律化,这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由无格律到有格律之间的一个过渡。这一阶段的诗歌,古人称之为“齐梁体”,它既是律诗的先河,又是古诗的“变体”。中国律诗正式产生于初唐,唐代诗人在五、七言诗的基础上接受了六朝文坛崇尚骈偶和渐讲音律的风习,而创造了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密限定的格律诗。中唐时代,文坛开始流行填词。词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体,从产生的时代说,它晚于古体诗和近体诗,在体制上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诗体的特点。经过五代到了宋代,词发展成为文坛上的一种最普遍的体裁,并产生了大批有成就的词作家和作品。此外,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也开拓了我国古代散文的新局面。 第三阶段是从元到明清,其文体主要是戏曲和小说,当然也有诗、词和散文。宋代兴起的词,最初也称作“曲子”或“曲子词”。但到了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和外族乐曲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新的乐曲曲词,这时,在文学史上“曲”则成了专称,这就是人们把它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所谓“元曲”。“元曲”又称“北曲”,这是因为它产生于北方,配合北乐而产生的:另外还有所谓“南曲”,“南曲”产生于宋代,勃兴于明代,是配合南乐而产生的,两者在体制上是有不同的。传统上所称的“元曲”或“北曲”,实际上包括着性质不同的两种文体,一是所谓“散曲”,是一种配合音乐可歌的长短句,和词差不多,属于诗歌一类性质;一是剧曲,又称杂剧,是一种以曲词为主,但有说白、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动作、可以扮演的戏剧,属于歌剧一类性质。元明清时期的另外一种重要文体是小说。据说唐、宋时就有一种称为“说话”的民间技艺,吸收了变文等的若干特点,至元代仍然流行,其内容主要是述说故事。而“说话”艺人(也即“说话人”)所用的底本,就是我们现在通俗小说的原型,当时又称作“话本”。元末明初,通俗小说这种文体逐渐发展成熟,出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后来又产生了《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光耀千古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