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8)09-0016-04 习近平曾指出:“做群众工作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1](P89)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既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大法宝,也是新时代德育的重要方法。推己及人在本质上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法则的体现,是“推己及人”与“推人及己”的内在统一。推己及人之“推”不是一种由“己”而“人”的单向思维,而是由“己”至“人”,再由“人”至“己”的双向思维。研究新时代推己及人的德育价值,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己”与“人”的矛盾,为增强新时代德育实效性提供有益支撑。 一、推己及人是实现人的本质的需要 人是现实的人,是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是受到现实社会关系及其反映的社会规范制约的人。新时代,实现人的本质要认识这种社会关系、内化反映这种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在此过程中,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关系越来越发展和完善,更好实现人的社会本质。推己及人要求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己,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有助于新时代促进人的社会化,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 1.有助于认识人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P73)。从“现实的人”这一概念出发,马克思指出人作为现实的个体,具有人的现实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P514)需要是决定人们满足需要的行动的前提,有了需要就要有生活资料,有了生活资料,就要有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有了生产活动,就必然会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树立其上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共同体,形成了人是一定社会中的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由于受自身需要满足的驱动,现实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离群索居,所以必须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新时代,要认识和处理好这种处在新的现实中的人的联系和关系,深化和完善人与人的交往,就必须坚持推己及人,在明己之需的基础上知人之需,从而实现人的价值。 2.有助于促进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不断内化社会规范、深化人的社会合作程度和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水平的过程,是把人培养成一定社会、一定社会关系、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过程。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当今,社会化的过程即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 社会化有助于完成人的个体本质向社会本质的过渡。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4](P220)。社会关系把一定的社会成员组织起来,为一定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使人成为一定社会中的人,成为生活在一定社会共同体中的人,而社会共同体中蕴含的社会关系又被个人能动地认识和内化,转化为个人的本质特征。社会化的过程内在包含了学习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但关键的还是要生成和接受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德育就是一种特殊的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德育主客体之间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能够使德育客体认识、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进而促进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这本身也就是新时代德育的目的和要求。 3.有助于实现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P60)现实的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现实本质并体现为一定的社会规范。所以,新时代,要通过加强德育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种社会关系、社会规范,反映、内化这种社会规范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发展和形成人的社会本质。 “人的本质是人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6](P24)人的社会本质的实现需要个人融入社会关系之中,接受人际交往、社会教化、思想教育,把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价值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从而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在这一过程中,推己及人有助于人们认识、认同、选择、内化、发展、完善一定的社会关系,摆脱自私自利的思想倾向,形成利他或互利的行为准则,在互利共赢中发展和完善人的社会本质。 二、推己及人是深化人际交往的需要 交往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7](P515)。德育的过程即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过程。推己及人主张在人际交往之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既是新时代德育深入开展的前提,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保障。 1.有助于增强人的交往意识。恩格斯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并在人们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8](P112)。因此,交往意识伴随着人际交往产生,又反过来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正确的交往意识会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深化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