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8)01-0010-09 习近平幸福观是以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并追求其实现的人民幸福观,是大国领导人将人类有史以来的崇高梦想变为宏伟蓝图并诉诸政治力量开展实践的幸福观,是全球化背景下为世界各国共同进步发展和人类幸福事业提供中国经验的幸福观。习近平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围绕习近平幸福观展开的。深入学习和准确领会习近平幸福观对于完整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特别是其精神实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力图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对习近平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作初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基本特征。 一、习近平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幸福观是完整的幸福思想和理论体系,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幸福观,它对当代中国和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幸福问题做出了系统的回答。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幸福观至少包含五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深刻阐述了人民幸福对于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性意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定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并规划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同阶段,使这一目标的实现落到实处;二是明确界定了以“人民幸福”和“人民美好生活”为核心内容的人民幸福的内涵,将其落脚点置于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充分阐明了人民幸福所需要的条件特别是社会条件,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是具体规定了实现人民幸福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特别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是准确把握了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即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一系列基本方略和重大举措。这五个方面亦是习近平幸福观着力解决的五大问题,其中心是如何使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就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确定的终极价值目标。他强调,实现这一目标是全党同志的重托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习近平作为党的领导人,深刻意识到饱受苦难、历尽沧桑的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深刻意识到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深刻意识到党和政府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在阐述之所以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正是对人民这种期盼的敏锐洞察和无比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装在心中,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矢志不渝地将其作为奋斗目标而不懈追求。 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会有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这里,他明确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指向定位于人民幸福。他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他谆谆告诫全党:“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指出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它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他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对于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作过多次阐述,并根据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5]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的人民美好生活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主要方面:一是在民主方面,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二是在法治方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三是在民生方面,要求“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四是在公正方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五是在安全方面,“建设平安中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六是在环境方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总体上看,人民美好生活就是人民共同富裕的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生活,是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活,是人民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生存发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