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它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综合作用,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精神样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梦蕴含了党和国家对中国精神的顶层设计,汲取了理论工作者对中国精神的逻辑建构,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精神的心理期待,多方面构筑和塑造着当代中国精神。研究中国梦视域下当代中国精神的形塑与建构,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精神的发展模式和时代进程,全面把握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的内在关联,增强人们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舞人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不断推动人民精神面貌的提升、国家精神气质的彰显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铸就中国精神内容 当代中国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领域广泛,既是继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的成果,也是借鉴与融合世界文明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梦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未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它不仅是中国精神的历史传承方式和现实承载路径,更是推动中国精神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由本土向世界传播的强大力量。在无数中华儿女筑梦、追梦、圆梦的过程中,中国精神的内容植根传统、立足现实、面向世界,朝着民族化、时代化、国际化方向不断充实完善。 1.恪守历史传承规约。 中国梦是文化复兴梦,需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激活中国最深厚的文化基因,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从而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承接、与现实社会相适应,为中国文化软实力赋予最深沉的力量。习近平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1]中国精神由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积淀而成,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某些价值规范和精神取向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题中应有之义的中国梦,是判定中国精神中的诸多元素是否应当传承的重要准则。它通过甄选、淘汰、改造、继承等一系列过程,将中国精神形塑为符合基本国情和社会需要的当代样态。 首先,许多精神元素始终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应当予以完整继承并大力弘扬,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它们的生机和活力。比如,曾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承接古代传统美德,符合当前基本国情,在国家GDP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显著提升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其次,有的精神元素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去甚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阻碍和妨害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予以摒弃。比如,由于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和文化传统,封建时代的民族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忠君的色彩,以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愚忠愚孝、唯上唯亲等陋习。再次,一些精神元素既有历史局限性又有现实必要性,应当留其精华舍其糟粕,经过合理改造后赋予新内涵、展示新面貌。因此,只有与中国梦相契合、相匹配的精神品性,才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历史延伸至未来,获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意蕴。 2.培育现实生成根基。 伟大的事业孕育崇高的精神,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在共同奋斗的历史征程中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需要能够推动复兴之梦逐步实现的不竭精神动力。这一强大的内在需求成为孕育中国精神的沃土,为中国精神的生成提供充足养分。自国家危亡存续之际起,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便成为激励前辈先贤们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理想,也是支撑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前行的强大力量,孕育出近代中国以抗争救亡、抵御外辱为主题的精神品格,以及现代中国以艰苦奋斗、强国富民为主题的精神气质。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凝结为永远的精神符号,熔铸出一代代中华儿女不可磨灭的精神记忆。 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P83)这一基本认识阐明了当代中国精神的现实场域。中国梦为中国精神提供了生发的重要契机和展现的广阔舞台,使当代中国精神拥有更为深厚的根基和更加丰富的营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梦对中华民族发展蓝图的设计与规划,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全面进步,为中国精神创造出开放包容、积极进步的国内外环境。中国梦对中华民族美好愿景的追求和实践,是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营造出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良好舆论氛围。中国梦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注及维护,顺民意、得民心,有效凝聚起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等各类群体的价值共识,为中国精神准备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和牢固的主体力量。 3.探索国际借鉴标准。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宽厚包容、兼收并蓄的特征,延续至今的中国精神也是不同族群精神文化元素高度融合的结果。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难以隔离为文化孤岛,中国精神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影响。如何在文化沟通中凸显自身的特有风格,如何在文化碰撞中保持自身的独立姿态,如何在异质文化中挑选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精神元素,这都是中国精神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