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7)10-0082-06 榜样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抗战时期党报的宣传特色。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积极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舆论喉舌作用,持续宣传了农业、工业、军事等战线数百名劳动英雄,建构了主线清晰、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劳动英雄话语[1],成为根据地的主流媒体话语、经济话语和政治话语。本文以全面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劳动英雄话语为考察对象,揭示话语的生成逻辑,分析话语的多重内涵,概括话语的叙事模式,并以此为基础阐释话语在群众动员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劳动英雄话语的生成逻辑:服务中心工作 《解放日报》深入寻访了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英雄,将之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对象。劳动英雄话语取材自由、随机生成,但目的明确、意蕴深刻,体现了服务中心工作的鲜明特征。 (一)以边区建设为根本,突出话语重点 话语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教育的工具,与党的中心工作相契合。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边区经济深陷外困内忧之中,经济问题已然成为决定抗战走向的关键因素,抗战需要首先表现为经济需要,“从经济上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陕甘宁边区,以继续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就成为当前的中心任务。”[2]41共产党确立了由外援转向自给的方针,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树立生产榜样以推动边区建设成为党报肩负的重任。《解放日报》立足繁荣经济、明确宣传方向,着力发现、塑造、推广大生产运动中涌现的劳动英雄。 劳动英雄话语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充分注重边区建设的需要。从时间来看,《解放日报》对劳动英雄集中系统的报道始于1942年,直至抗战结束从未间断。以1943年为例,赵占魁在新闻标题上出现的次数为39次,杨朝臣16次、马杏儿9次。此时大生产运动走向高峰,边区建设蓬勃开展,劳动英雄话语调动了更多群众的生产热情。从内容分析,《解放日报》对劳动英雄的宣传有主次之别,农业劳动英雄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吴满有数次荣登头版头条,日常言行均在关注之列,这既得益于吴满有的个人贡献,也与其农民身份息息相关。1942年《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春耕运动的指示》中提出:“根据地经济建设,其基本重心应放在发展农业,私人生产方面”[3]290,而广大农民是发展农业的骨干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关耕地、纺线、畜牧等农业劳动英雄的报道也经常见诸报端。 (二)以政策推广为主线,明确话语导向 劳动英雄不仅是经济战线的模范人物,也是“干部的后备军”“人民的领袖”,这为劳动英雄话语以政策推广为主线提供了前提。《解放日报》对劳动英雄的宣传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色彩,从话语内容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劳动英雄的宣传时机与党的中心任务之间的关系,探寻到劳动英雄话语的导向与党的政策推广之间的关联。 为了保证抗战的顺利进行,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发布了拥军优属、劳武结合等多项新政。新政不仅需要自上而下地大力推广,也需要群众领袖自觉落实。《解放日报》准确把握了劳动英雄之于党的政策推广的独特作用,将劳动英雄置于全面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以政策出台为契机,不断明确话语导向、适时调整话语内容。例如,“组织起来”是党在全面抗战时期发展农业的基本方针,毛泽东鼓励劳动英雄“按自愿的原则把群众组织到合作社里来”[4]935,《解放日报》迅速反应,连续报道了劳动英雄开展互助合作、组织村民创造模范乡村、工厂、连队的先进事迹,刊登了《响应高岗同志号召吴满有创造模范乡》《刘生海半个月内组织好全村劳动力全乡脚户已合作成立运输队》等新闻,既肯定了劳动英雄在新政推广中的表率作用,又增强了群众对互助组、合作社等组织形式的了解。此类事例在《解放日报》中比比皆是,充分说明党报话语高度关注政策动向、及时调整宣传重点,这既是党报党性增强的有力体现,也是话语传播的基本要求。 (三)以宣传需要为依据,选择话语风格 宣传工作是党发动群众的主要方式,立足群众特点是宣传工作的一贯原则。毛泽东指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5]330阐明了宣传工作必须有的放矢。全面抗战时期,根据地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群众阅读水平普遍不高,中央宣传部强调“要善于采用通俗化的形式,群众所能了解的语言,去进行宣传鼓动工作。”[3]130《解放日报》记者深入基层、走向民间,熟悉群众的日常用语、感受群众的表达风格,增强话语的感染力、提高文本的可读性,不仅将劳动英雄的事迹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加以宣传,而且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群众易于接受的话语融入劳动英雄叙事,使之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助推了党的中心工作的落实。 《解放日报》立足群众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适应群众的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用朴实的话语讲述劳动英雄的故事。这一时期话语主流已由具有官方意味的说教语言、具有文艺气息的文学语言转向具有生活气息的工农兵语言,话家常的言说方式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如:“劳动英雄们到达河堤时,大家早已列队迎候了。在热烈的欢呼及乐队的奏乐中,劳动英雄被迎入会客室,大队人员,进入了礼堂等候报告。这时,朱总司令,叶参谋长等愉快地与劳动英雄们一一握手,拉话。”[6]亲切自然的话语、简洁流畅的表达刻画了人民群众欢迎劳动英雄的热闹场景,激发了读者对劳动英雄荣誉的向往之情,成为其投身生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