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的改革者与管理者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地在总结继承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以来的经验,在借鉴与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企业文化,这种在日本与西方八十年代兴起的一股新的管理思潮,也越来越引起企业界各方面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因为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具有特定的含义和丰富的内涵。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企业文化现象,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八十年代初引入我国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却是同企业与生俱来的。它是以企业精神的提出、职业道德的建设、企业形象的树立等形式出现的。但是它在初期仅做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对于它在管理方面的巨大潜能却未被人们认识。今天,我们把它从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认识、总结;把它从不自觉到自觉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加以运用,促进它的健康发展,为振兴企业提供更大的动力,将更具有广阔的现实意义。 首先,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主体意识形成和表现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优胜劣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形成和建立企业主体意识即市场竞争意识。这种意识要求企业以我为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就要求企业在强手如林的竞争活动中脱颖而出,标新立异,塑造出企业独具特色的风格、富有魅力的企业形象,形成一种优势,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先权,借此优势率先进入市场、占领市场。 其次企业文化作为加强企业管理的“软手段”对企业管理的“硬制度”起着潜移默化的补充作用。 一个企业的振兴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对广大职工行动的制约,更重要的取决于对企业文化的软件管理。企业文化着重从管理角度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智慧和潜力,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文化对职工产生的是心理影响,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产生一种背景,形成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从而产生一种愿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而这种无形的力量可以使企业的目标与希望在不知不觉中变为现实。甚至可将企业面临的危机从压力变成发展的动力与机遇,起到起死回生的意想不到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想的结合点。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解决了在新形势下出现的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模式与日益更新的观念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旧的思想政治工作会在新形势下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企业个性色彩,千篇一律、千人一石、呆板教条。而企业文化的引进深化,恰恰弥补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对我们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综合能力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作用,通过环境的薰陶和管理制度、规则、纪律等手段使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目标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使每个员工都能自觉自愿地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奋斗,这就起了凝聚员工的作用,达到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这也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管理工作的结合,共同运作,较好地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同时我们知道,企业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因素对职工观念与心理上的影响,注重寓教于乐,也就是说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职工多方面的修养、爱好、情操,使职工全身心的沐浴在一种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氛围中,从而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多做贡献,这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共同目的,从而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脱离实际的局面。 另外从内容来看,企业文化是两个文明建设内容的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它不仅包含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也包含了实实在在的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例如企业精神、企业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工作、具体的活动,是通过企业领导者和全体职工的行为表现、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整体素质。而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综和实力的加强是离不开职工队伍的建设的。这种培育企业“四有”职工队伍的企业管理目标也正是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这就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目标一致、方向相同,因而就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动、活泼、贴近了企业转换经济机制的现实。 总之,通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科学手段,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战略眼光的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应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认真对待,开拓建设企业文化的新格局,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