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是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事物、状态或过程概念的称谓形式。术语不仅是词汇,更是活态思想表出的窗口,其意域涵容的发生流变、伸缩变换“提示”着一个学科的思想观念、学术体系的变迁踪迹。清末民初以降,中西日异质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频繁,由此产生大量的新术语、新概念,其含义也多经历了古今转换、中外对接的复杂演绎过程。中国文学、文艺学、艺术学、美学学科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进,正是得益于“文学”“艺术”“文艺”“美学”等核心术语的根本性支撑。不仅如此,这些术语多属日本学者借形变义、移植与涵化西学而来的“和制汉字词”,继而由王国维、鲁迅、周作人等大批留日学人输入中国,实系近代中西日文化互动(日本作为中介)的结晶。具体到“文艺”,引发笔者写作的动因主要有二:其一,国内学界似乎默认“文艺”天生就是一个含义稳定的汉字词,因此常随意征用而不假思索,殊不知该词富有“文学”(专指)、“艺术”(泛指)、“文学艺术”(合称)、“艺术的文学”(纯文学)、“表演艺术”(演剧)等多种含义,这些含义往往相互粘连、含混暧昧,不作区分的交叉混用和滥用极不利于相关学科的健康发展;其二,针对“文艺”从新词输入到作为学科术语在中国确立,目前学界鲜有研究,稍有涉及者也是对“西学中渐”关注较多,①对“日本因素”则极为忽视。有鉴于此,本文特单取“文艺”这一极具多义性、不确定性的“焦点术语”和“问题概念”,依托语料进行词义清理与源流考辨,以期揭橥该词自“西洋—东洋(日本)—中国”活态生成的历史路径和对接机制。这样做不仅有助于稳固相关学科的基石性术语,矫正术语使用中的概念误植、名实错位与不规范现象,而且还可以以小见大地管窥日本因素对中国文艺学、艺术学学科近现代转型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切实澄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复杂性。 一、近代西学东渐与“文艺”新语的创生 “一个语言里头最任意的部分就是它的词汇”②,“同一个词,或同一个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不同情境中的人来使用时,所表示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东西”③。而当词汇升格为学科术语、概念之后,其意义的内涵、外延势必像滚雪球似的不断增殖扩容,同时新旧意义间相互竞争,“沿用的人有时取这个意义,有时取那个意义,或依照一般习惯,或依照行文方面,极其错综复杂。要明白这种词语的确切的意义,必须加以精密的分析才成”④。在文艺学、艺术学术语中,文艺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多义的词汇。难怪陈彝荪在《文艺方法论》开篇即谓:“一谈到文学和艺术的时候,首先接触着我们的问题,就是文艺是一种什么东西?翻开许多关于文艺的理论的书籍来看,那横躺在我们的面前和我们最先地打招呼的,差不多都是这一个问题。但是,虽然在同一的问题下面,而我们看见对于这问题的处理,则又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从表面看上去,这实在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过,作为文艺研究好久好久,从历来到现在文艺上所剧烈地论争着的,也还是这个问题。”⑤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问题的原点,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文艺一词的意义所指。 汉字词“文艺”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逸周书·官人》,其谓“有隐于仁贤者,有隐于智理者,有隐于文艺者”。西汉末年《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亦有“如此者隐于文艺者也”一说。其他如《三国志·华覈传》之“常讲校文艺”、《新唐书·李甘传》之“先德望后文艺”等。《新唐书》以降,不少史志皆设《文艺传》。从以上用例来看,古汉语“文艺”乃单音词“文”和“艺”的组合,含义即“文章、文辞”和“才能、技能、本领”⑥的叠加,简单说就是“为文之艺”或写作的才能与技艺。与西学“七艺”相似,古汉语“文艺”本于先秦百家所擅之“技艺”而又以“六艺”为宗,斯所谓“周时六藝字,盖亦作蓺,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蓺也”⑦。基于对儒学正统及其文章著述的推崇,“六艺”后又被狭指为“六艺之文”,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故“文艺”又可称“艺文”。班固撰《汉书·艺文志》以降,文艺一词更多以“艺文”之名行世,其不仅包括“六艺”“六经”“兵书”“术数”等艺能典籍,而且也逐步扩大到“诸子”“诗赋”“上艺”等后世所谓审美性的文章,总体上近似于现代学科分类中的“人文学科”。德国传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1839-1899)在《自西徂东》一书中对文艺自“技艺”向“上艺”演变的解释是:“语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奚以称之为上艺乎?夫上艺虽非德行,而实与技艺不同。技艺者,为世所适用,而上艺则为人所美观,而不拘于用世,所以与技艺不同也。孔圣之门有六艺之名,曰礼、乐、射、御、书、数。而泰西之上艺则有五,建造、雕刻、丹青、律乐、诗歌也。”⑧华之安的解释有三个问题:(一)“以西解中”之嫌,即用西方现代“艺术”概念来阐释中国“文艺”的内涵及其转进;(二)“进化论”倾向,认为文艺从实用性的“技艺”到审美性的“上艺”,其中存在某种“技进乎道”、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三)“去历史化”色彩,仅将中国之“六艺”与西方之“上艺”简单作比,至于中间具体的历史路径和对接机制如何,无从得窥。 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文艺一词是在近代西学东渐过程中,经日本学者采借古汉语之形对译西方“Literature”和“Art”概念而创生的。明治维新伊始,日本就将吸纳外国文化的方向由中国转为欧美,但语汇主要还是沿用汉文。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如西周、中江兆民、坪内逍遥、森鸥外等人或直接有留学欧美之经历,或间接受到西学新思潮包括新术语、概念的影响。其用中国古典词汇翻译西洋概念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当有现成汉字词、内涵相同或相近时,直译之,例如“政治”“伦理”“文学”“艺术”等;二是意译,即没有汉字词可用时,便遵循汉字造词法组创新词来翻译西洋术语,例如“科学”“哲学”“美学”“美术”等。这些词从字形上看是汉字词,但在概念上却是新术语,“文艺”也不例外。站在日本人的立场观之,这其实是一种拿来主义的“双重借用”。“日本人借汉字制作新语时,有时用中国成语的字汇;然而新语却不含这个成语原来的意义,只当作包含一种新鲜意义的词语使用。”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