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而且在许多领域有其直接的现实的指导意义。我曾经担任过支部工作,在实践中感到,经济学的思维、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分析工具,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颇有启迪。 一、从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假定和人力资本的特点看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 传统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假定是追求自身总体效用的最大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满足。90年代初流行开来的新制度经济学又把这种最大化动机区分为财富价值的最大化和非财富价值的最大化。前者如对金钱和物质财富的追求,后者主要是指利他主义和对信仰的追求。需要强调的是,后者常为人们所忽视,不少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其实不然,利他主义、为社会尽义务、对信仰的追求等也是人的一种需要。这两种最大化动机常常约束、支配着人的行为,人们往往要在财富价值和非财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不断地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并调整着自己的均衡点。由于财富价值可以向非财富价值转化并在转化过程中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对非财富价值的追求可以靠牺牲或放弃财富价值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如通过为“希望工程”捐款可以实现利他主义的价值需要。但非财富价值的实现不能总是以牺牲个人财富为代价。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应定位于改变财富价值追求和非财富价值追求之间的平衡点,刺激人们对非财富价值的需求,使为社会服务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等非财富价值在个人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氛围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应在塑造和调节人的这种双重动机中去寻找。 与上述假定相联系的是对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认识,这对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不无启发。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指人在自我利益的考虑和追求时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对人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应分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机会主义动机或行为往往与冒风险、寻找机遇、创新等现象有一定的联系,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企业家精神”,它的对立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保持现状。另一方面,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又会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如机会主义者有时会把自己的成本或费用转嫁给他人,从而对他人造成侵害。这样看来,机会主义行为也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但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附带”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如烟鬼在抽烟时自己得到了满足却影响了别人的健康,化工厂自身创了利但排出的废气却污染了周围的环境。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外部性问题,是市场失灵之处,只能靠市场法则以外的力量来解决。这就在客观上也给思想政治工作留下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另一类损人利己行为则纯粹是“人为的”、“故意的”,纯粹是以损人利己为手段来谋取私利,典型的如偷窃、欺骗等。但在实际生活中,人并没有界限分明地分为完全的利他主义者和纯粹的损人利己者两类,绝大多数人实际上是这两种动机或倾向兼而有之。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立足于约束、引导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把这种机会主义倾向更多地引向敢于承担风险、寻求机遇和不断创新等积极方面上来,防止其损人利己的负面倾向或动机变为现实行动。 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直接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但人力资本具有独特的产权特征,这就是个人性和伸缩性,在它被认可时是活跃的、显著的,在关系不顺,制度安排不当时,就会变为被动的、消极的存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党组织不仅要做人本身的思想工作,还要积极参与、领导进行具体制度的创新,围绕中心工作进行机制设计,并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充实、完善制度。 二、从比较利益看工作的安心度 五六十年代,人们的收入较低、生活水平不高,但人们工作热情很高、很安心;80年代以来收入、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可跳槽、下海者却不断增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也可以用经济学上的比较利益来解释。所谓比较利益,就是在与其他相关人群的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比较之后所得到的利益满足程度。比较利益说明,对人的工作热情、安心程度具有最直接影响的往往并不是个人收入的绝对量,而是相对量,而且这种相对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一般来说,短期的比较利益差异感不会对人的工作热情、安心程度产生大的影响,而长期的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则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动摇性的影响。当某人长期深感比较利益较小时,必然会由向往到想方设法跳向比较利益较大的工作或职业,对目前工作不安心;反之,当其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比较利益较大时,就会安心工作,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都会较高。由此看来,本段开头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进一步分析,人们在与相关人群进行利益比较时,是非要正好达到被比较人群的利益水平吗?当然不是,人们在比较时,是从自身实际(自我评价)出发通过比较得出一个期望利益区间,然后再拿目前感受到的实际利益与期望利益区间相比较。也就是说,比较利益实际上是实际利益与期望利益的比较,而期望利益又不是凭空臆想,是自我与相关人群比较后得出的。这是对比较利益的引伸。 通过比较利益即实际利益与期望利益的比较,可以求解出工作的安心度(工作热情等可以用安心度指标来概括表示)。如下图,以R[,1] 、R[,2]和R[,0]分别表示期望利益区间的上限、下限和实际利益。因为人们普遍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未来是美好的,所以R[,1]、R[,2]两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右上方倾斜;由于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实际利益R[,0]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由于道路是曲折的、 现实总赶不上期望,所以R[,0]的斜率小于R[,1]、R[,2](两线平行)的斜率, 因而可设R[,0]与R[,1]、R[,2]相交于E、F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