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风雪能够包裹山川、包裹大地,却包裹不下一位共产党员对祖国、对西藏、对藏族人民的一片赤诚。 尽管坚冰可以凝固千古高原,却永远无法凝固藏族同胞对共产党、对“金珠玛米”的真挚情感。 今天,在藏东尼洋河两岸,成千上万富裕起来的藏胞虔诚地把一位28载奉献雪域高原的上海籍军人比作吉祥的化身,工布江达县委、县政府受他们的重托,上书中央军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请求表彰这位无怨无悔赤心为民的县武装部部长——单杰。 “不能让藏族同胞富起来,就有愧于金珠玛米的称呼!” 1988年4月,正当又一场暴风雪横扫千里藏东高原的时候,36 岁的单杰踏上了赴工布江达县上任的行程。 大卡车挣扎着爬上海拔4800米的米拉山口,展现在单杰面前的工布江达大地,是这样一幅凄凉景象:成群的牛羊和飞鸟暴尸雪野,被大雪压得几近坍塌的一片片土坯房散落在山洼洼里。已是阳春时节,眼前的一切却被大雪包裹着…… 从山顶到县城120公里的冰雪路上, 单杰的心也仿佛被厚厚的冰雪重重地挤压着。翌日晨,带着一路征尘的单杰便跟着县上的救灾队下乡去了。 贫困和灾情几乎塞满了每道山梁。见了金珠玛米,村上人连忙献上平时舍不得喝的酥油茶。捧着滚烫的酥油茶,单杰不由得泪就下来了。他动情地对随行的武装部的同志说:“藏族同胞是通过咱们解放军认识共产党的。当年老一辈砸碎了他们身上的枷锁,今天,如果我们不能让他们尽快富起来,就有愧于金珠玛米的称呼,就有愧于藏胞对共产党、解放军的一片真情。” 当夜,单杰留在了乡亲们低矮的土坯房里。借着酥油灯的亮光,他这样写道:“但愿苍生俱温暖,不辞辛劳入山林;纵有千难和万险,藏胞不富我不还!” 单杰就是抱着这一坚定的信念,结合组织民兵训练, 走遍了全县9个乡的128个行政村,从1.2万平方公里的山岭和草场中寻找工布江达的发展潜力。那阵子,仅是解放鞋,他就磨烂了7双。 调查过程中,单杰发现:全县3万多亩麦田, 种的全是产量极低的春小麦,连乡亲们供神用的麦穗,最长的也不过4厘米。 “江孜县的自然条件和这里差不多,靠种冬小麦已经成为‘西藏粮仓’,咱们为何不试试?”深夜,单杰叩开了县委书记白玛才旺的房门。 “县里也早有这个打算,可咱县地广人稀,群众对种冬小麦又缺乏热情,光靠县乡百十名干部,工作难度大啊。”才旺沉重地说。 “只要是为民造福,武装部官兵和民兵骨干随时愿意打头阵,也随时听从县里调遣!”单杰表示。 汉族武装部长的真诚,深深感动了藏族县委书记。才旺猛地握住单杰的手,久久没有松开。那一夜,两个人围坐在炉火旁,共同思谋着工布江达的改革之路与发展之策。窗外寒气正浓,屋内两颗心却贴得更紧了。 受县委、县政府委派,单杰第二天就赶到拉萨,就种植冬小麦的技术向自治区农科所的专家请教了整整两天。然而,当他带着200 公斤良种来到吉巴村试点时,发下去的种子,竟被磨成了面粉…… 几位老波拉(爷爷)振振有词地说:“种什么,啥时种,用什么种子,都是神安排的,咋能说改就改?”单杰只好在当地租借了4分地, 播下了剩余的种子。 雪融春到。乡亲们还在翻地下种,武装部的“示范田”已是一片新绿。那一季,这4分地打了120多公斤麦子,超过了当地春小麦亩产量的3倍。脱粒的时候,乡亲们像看藏戏一样围满了打麦场。 捧着颗粒饱满的麦子,人们的手在颤抖……秋天,工布江达县一半以上的耕地种上了冬小麦。 文明与科学远非一个季节就能够收获。吉巴村改种的冬小麦刚抽穗,却发生了黑穗病。乡亲们的心头结了一层霜。 “这是神在惩罚我们啊!”老人们摇着转经筒,到寺庙里请求神的宽恕。年轻人则吵闹着要“找单部长算账”。 单杰坦然地来到村里,请来技术人员灭虫。可乡亲们死活不让喷药。几位老波拉近乎愤怒地吼道:“已经把神得罪了,再杀生,将永无宁日!” “小麦发生病虫害,就像人得病一样,是正常现象。灭虫治病,咋能算作杀生。我向乡亲们担保,如果杀虫使粮食歉收,我用工资来赔偿。” 单杰的肺腑之言,驱散了吉巴村人的疑虑。接着,他把全村民兵组织起来,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加班加点喷洒农药,保住了吉巴村的上千亩冬小麦。这年夏天,吉巴村不仅没有因杀虫而减产,反而增产1 万多公斤。全县播种的1.89万亩冬小麦,平均亩产比春小麦高出1.1倍。 从此,单杰多了一个“玛米县长”的称呼。 事实上,为了藏族同胞的幸福与富裕,单杰的确在一次次经受着远比种冬小麦更为艰巨的考验。 1995年7月,统战部、 国家民委组织民营企业家进藏考察开发项目。辽宁康力生物有限公司发现工布江达的五灵脂、一枝篙、红景天等药材资源丰富,有意与县里联合研制专治风湿、类风湿病的特效药“雪山金罗汉”,开发前景广阔的高原药业。合作前提是,双方各筹措300 万元启动资金,收购药材、建设生产线。 县委扩大会议上,有人觉得内地支援西藏40多年都是无偿的,这回也不应例外。身为县委常委兼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单杰,则认为这是发展县里经济的好机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支援与合作,都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没有胆量采不到五灵脂,没有胆识搞不出‘雪山金罗汉’。”他四处奔走,筹来了急需的360万元贷款。 在他的积极建议下,县里很快与康力公司签定了合同,成立了“中国西藏康达药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