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8)04-0157-05 在新的形势下,农民的思想政治状况究竟如何?农民的思想教育究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切实加强新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2007年7-8月,笔者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05级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桂林市恭城县红岩村、北洞源村、南山桥村、灵川县毛洲岛村、阳朔县古板村、临桂县大雄村等9个村庄进行了为期20天的实践调查。期望通过调查分析,为切实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本次调查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形式,拟订了村干部和村民填写的两类调查问卷,分别设计了22个和27个调研题目,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乡风文明、民主管理、道德教育、党的建设、政策引导、子女上学、致富模式、村容村貌等方面。实践团队走访村民300余人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问卷549份,有效回收率98.03%。 一、现状分析:“五强”凸显主流,“五弱”体现偏差 (一)“五强”凸显主流积极向上:调查显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风貌积极向上,民主管理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有强烈的致富愿望。 1.农民的政治认同感逐步增强。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国家政治的一些术语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认知情况不够理想,但大多数人对党和国家的感情是深厚的,他们希望国家富强,民族兴旺。调查表明,71%以上的农民对我党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持积极的肯定态度,76.3%的农民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并且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事业,62.8%的农民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80%以上的农民高度认同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赞同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发展战略和举措。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满信心,对党和政府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可见,多数农民是拥护党的领导和路线方针政策的。 2.对政府为民服务的期望值明显提高。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民群众提出了“好政策、好技术、好领头人”的期盼,希望政府做好“政策服务、规划服务、资金服务、技术服务”等“四个服务”,对党和政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更是如此。如表1,2所示:
3.致富欲望、市场经济意识更为强烈。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一系列富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思富的欲望更为强烈。我们调查的恭城县红岩村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000元,阳朔县古板村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是桂林市政府命名的首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村”,恭城县北洞源村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临桂县大雄村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10元,灵川县毛洲岛村2005年人均收入近4000元,73%的农民对目前的收入状况满意,近60%的农民期望能获得2万元以上的年收入(见表3)。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农民群众渴望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增强自身的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4.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日益增强。随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信息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其典型表现在:第一,在农村基层干部的选举过程中,重视自己民主权利的农村公众明显增多,他们愿意通过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选举出自己满意和信赖的干部,并且在选举过程中上级机关“长官意志”的作用明显地被弱化了(见表4)。第二,在农村基层生活中,农民对自己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积极角色、施加有效影响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有64%的农民认为自己是农村社会的主人,社会公众的民主监督作用明显增强。第三,农民群众也有了越来越强的权利保护意识,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哪怕是受到干部和政府的侵犯时,他们也敢于提出异议或抗议,甚至敢于与干部和政府对簿公堂。如电影《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这在中国过去只是一个令人不敢想象的故事而已,但今天这种事情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5.农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此次调查的新农村,基本上走的都是“绿色”通道,注重发挥自身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以生态型农业、生态旅游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如红岩村“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毛洲岛村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的生态旅游,古板村种植的金橘,大雄村栽培的蘑菇等,既保持了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提高。几年来,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一些农村逐步实现了道路柏油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改善和提升了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引导他们与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决裂,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