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16)04-0142-05 DOI:10.16797/j.cnki.11-5224/c.20161011.004 视角是人从不同的立场和思维方式出发看问题的角度。自近代以来,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各社会阶层的水平流动特别是垂直流动的加速,各种思想方式不断产生、相遇、碰撞,思想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们开始思考思想多样化的原因,并越来越重视对视角的研究。培根的“四假相说”、康德的图式理论、现代的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主体认识结构理论等都对与视角有关的问题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理论。 知识社会学探讨知识和社会的关系也即思想和社会的关系。在这一探讨过程中,知识社会学形成了自己的“视角”理论。在知识社会学看来,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中,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造成了人看问题的角度或视角,人又总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形成思想的。这样,思想是由人的视角决定的,而人的视角又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决定的。可见,视角是连接思想和社会的关键环节。知识社会学认为社会决定思想,但是这种决定是要通过中介的,这个中介就是视角。知识社会学还探讨人与人之间视角的差异及其社会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合适的沟通方式。 知识社会学认为,视角是思想中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一种思想的视角,也就把握了这种思想的本质。这里说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或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思想。知识社会学创始人卡尔·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本质上就是视角,他甚至用“视角”这个概念来取代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曼海姆不仅要分析隐藏在意识形态中的各种视角有哪些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把不同的视角与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应起来,指出不同的视角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造就的。由此,可以说人的价值观形成和演变也必然与“视角”相关,因而,研究和理解“视角”理论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梳理知识社会学“视角”理论主要观点基础上,就“视角”理论对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做些探讨,以期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知识社会学“视角”理论的主要观点 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一致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的扩展和延伸。马克思明确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而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则认为,社会存在通过视角这个中介决定人的思想。具体地说,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包括以下观点。 1.视角是由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决定的 “视角”理论认为,一个人在空间的指定位置观看一个物体时,只能从指定位置的观察角度看到这个物体的某个侧面,不能再现物体的全貌。因此,任何观察都有它特定的视角,而观察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造就了人看问题的视角,人又总是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样,看法是由人的视角决定的,而人看问题的视角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周围环境、所处群体以及社会地位等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会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曼海姆举例说,在农村长大的一个年轻人,他觉得农村人的生活和农村人的想法在他身上的体现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这个年轻人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生活和工作了一段时间,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就会随着他的社会境况的改变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也自然会产生“城市人的看法”和“农村人的看法”这样的区分,不再把农村生活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了。 “视角”理论提出的视角由社会境况决定的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曼海姆扩展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认为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思想的存在决定在下面这种情况下也必须被承认为一个事实:如果这些存在因素对知识的具体内容的影响不仅仅是外表上的影响,如果这些存在因素不仅同思想的起源有关,而且还渗透到思想的形式和内容中。而且,它们还实质性地决定了我们的经验和观察的范围和强度,也就是决定了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主体的‘视角’。”[2](P547)在曼海姆的“视角”理论看来,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案例研究说明社会存在因素影响和决定了思想的起源、思想的内容、思想的形式、特别是决定了人看问题的视角,那就说明社会对思想的影响是实质性或决定性的,从而证明了“思想的社会决定”或“思想的存在决定”这一知识社会学的根本原理。 2.各种思想差异都可以归结为视角差异,而视角差异又可以归结为群体归属的差异 这是“视角”理论的又一重要观点。曼海姆曾举例进行说明。例如,不同思想家喜欢使用不同特点的范畴,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差异,而这一思想差异是由不同思想家的不同视角造成的,而这不同视角又是在不同的群体中形成的。思想家们因其所属不同派别,他们所使用的范畴本身的特点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保守派思想家喜欢使用的范畴的特点就是维护整体性,而革命派思想家或左派思想家所使用的范畴却具有破坏整体性的特点或者说具有瓦解性的特点。曼海姆认为,是不同群体社会境况和立场上的差别决定了这种特点上的差异。因为保守派要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要从整体上维护现有的社会结构。所以他们对任何东西都是从整体上加以定位,并且不希望它们有什么变化。他们要稳住那些不稳定因素,他们认可的是事物不变的现状。维护整体性成了他们的一个思维习惯,以至于他们喜欢使用那些强调整体性的范畴,如“国家利益”、“民族精神”等等。与此相反,革命派思想家代表的是革命力量,革命力量的使命是对旧社会从整体上进行瓦解,以便建立一个新社会,因此他们的目光是从现在转向将来。他们变得与现实格格不入,一心想颠覆现存的社会秩序,拆散现有的社会整体结构,所以他们不喜欢整体性的范畴,而喜欢使用颠覆整体性或者说瓦解性的范畴,如“批判”、“重建”等等[3](P56)。“视角”理论还认为,视角差异也可以表现为使用的思维模式不同。所处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方式,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无不体现着一种思维模式,同时,这种思维模式总是同一定的群体所处的社会境况以及这个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3](P57)。曼海姆由此得出结论说,人们在规定概念时,这一规定的角度与他们所属群体的利益导向是相关的。也就是说,思想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期望的那种东西引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