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9-0021-04 新世纪以来,随着当代文学中底层书写的兴起,学术界重又开启了关于文艺的人民性问题的争论,而争论的焦点更多地聚焦于“人民性”概念的界定和阐释上,准确地说,是在人民性与当代文学中“底层民众形象”的关联问题上。其中“新人民性”概念的提出,对问题的重新开启起到了极大的刺激作用。早在2004年,王晓明先生在《极端境遇与“新人民性”》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新人民性”的概念。文章对张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了深入的分析,作者提出在张平的小说中,“‘人民’的形象被还原了它的弱者的形象”,[1]这是对“人民性”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反驳,是对文学的“人民性”的真实内涵的回归。2007年,孟繁华先生把近年来着力书写底层民众生活的文学称作“新人民性的文学”,从而将文艺的“人民性”与当代底层书写的主题进行了概念上的加固。[2] 然而,我们追溯文艺的“人民性”话语,可以看到,无论是人民性的别林斯基-杜波留勃夫谱系,还是20世纪以来以毛泽东为开端的话语谱系,关于“人民性”的话语依然更多地停留在文艺的政治标准的层面上。[3]也就是说,文艺的人民性的概念及其话语一直以来致力于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然而,没有谈到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周恩来指出的,“为谁服务是个政治标准,任何文艺都有个为谁服务的问题。毛主席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就是我们的政治标准。为工农兵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大众服务,这只是文艺的政治标准。政治标准不等于一切,还有艺术标准,还有个如何服务的问题。”[4]336如何在“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之间做到逻辑上的统一,依然是摆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为此,本文提出“人民主体性”概念,从社会主义文艺如何确立人民主体意识的角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此问题有所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5]55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的界定。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社会主义文艺所表现的是人民自己的生活,其艺术体现着人民自己的创造性,它的目的是让人民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社会主义文艺是作为人民之一份子的作家、艺术家通过艺术的创造来激发和协助群众的生活创造,通过文艺创造使他们的头脑更加清醒、意识更加先进、热情更加高昂,从而更加自信、更加负责、更加快乐地为生活建设而奋斗。我们把这一切归结为“人民主体性”的概念,认为,社会主义文艺是以唤起和激励人民的主体性意识为最终指归的文艺。 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高扬人的主体性。马克思讲:“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6]46然而,这里的人既不是笼统的人类,也不是抽象的个人,而是作为具体的社会存在的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就是“人民”。因此,毛泽东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1031强调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特征。资产阶级也强调“主体性”,但是,他们所强调的是抽象的“人的主体性”或作为个体的人的主体性。人民主体性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其特点在于个体主体与集体主体在根本利益上达成一致。资本主义社会割裂了个体主体与集体主体之间的关系,抽象的“人的主体性”最终发展为“主体性的黄昏”,导致人们精神上的普遍迷茫和价值上的虚无。 人民主体性的意识指的是人民对自己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事业中的地位、能力、价值的自觉意识、自主意识和负责意识,它包括:在政治上,是作为国家利益之维护者的主体意识;经济上,是作为物质生产生活之创造者的主体意识;在文化上是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的主体意识。只有人民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的时候,他们才自觉、负责地承担自己的主体身份并积极主动地投身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反之,主体意识的减弱和沦丧会让人民生活陷入异化,滋生出各种阻碍社会发展的现象。 文艺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文艺的催人奋进的力量来自于它唤起和激励人的主体性意识的特殊作用。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唤醒人的主体性意识是一切优秀文艺作品的普遍特征。在接受这样的作品时,人们会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作为人类成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人们会感觉到,这些作品所描述的生活是人的生活,一切的成就和失败,一切的荣耀和耻辱,一切的异化和救赎最终都要归结到人身上。在这样的文艺作品中,人作为主体、作为创造者放到世界的中心位置上,作品铭刻和赞颂他的智慧、正义、成就,责难和警示他的愚蠢、堕落、危机。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书》中讲,优秀的民间故事书,应该对人民产生这样的作用:“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自由,激发他们的勇气并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8]84我们认为,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主体性的凝练而深刻的表达。总之,社会主义文艺要想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把唤起人民的主体性意识作为文艺创作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文艺如何唤起和激励人民的主体性意识?我们从认同、示范、内化三个环节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