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6)03-0009-05 1984年4月,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出台,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策(简称“专业政策”)的形成。政策价值体现专业政策与专业建设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反映专业政策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30年发展历程中,鉴于党和国家建设要求,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运行实际,专业政策不断调整与优化,其内容趋于稳定成型,形成并实践了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等价值。 一、政治价值分析:导航定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前景 政治价值是指专业政策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专业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积极作用。方向问题乃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坚定正确的方向,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根本任务和预期目的。专业政策本身具有很强的党性,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基础,发展中打上深深的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印迹。导航定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前景是专业政策党性的本质体现。 1.积极服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外文化交流禁锢的冲破又使良莠不齐的西方价值观点大量涌入,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教育部决定自1984起在南开大学等十二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适应能力。30年来,针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不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专业政策及时作出调整,严格按照“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1]的要求,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2005年12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设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迈入学科化建设新征程,有力地“推进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2] 2.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专业政策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其政治价值的又一体现。一是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如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3]二是重视专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工作,决不能为错误思潮提供讲台和阵地”,[4]将良好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参与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三是坚守科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要求,科学研究必须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研究最新成果融入专业教材,坚持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科学研究方向。四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求充分发挥全体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30年来,依据专业政策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始终将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作为行动准则,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打造成高校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 二、经济价值分析:切实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条件 经济价值体现为专业政策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条件的积极作用。任何一门专业的正常运行与长效发展都需要不间断地投入各种资源,因而充足的条件供给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物质保障和基本前提。为满足专业建设的资源需求,专业政策从国家层面要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高等院校加强支持力度,给予专业建设以充分的条件保障,凸显出鲜明的经济价值。 1.充分提供相应条件保障 早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之初,教育部就要求“有关省、市和部委的教育部门要给予关心和支持。各院校要加强领导,并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5]指明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经费由各院、校的经费预算解决,若有困难可向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此后,专业政策继续强调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要在人、财、物等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合理确定经费投入项目并列入学校预算,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提出要重点打造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稳定经费投入渠道,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目前,教育部正在制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将为专业机构的建设提供更为科学的标准,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大力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专业政策致力于集聚整合学科资源,建立一支“职务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政治和业务兼优”的师资队伍。[6]在专业设立之初,为充实师资,教育部提出“在研究生和大学生毕业分配时,应给予适当的照顾”。[7]1986年4月,国家教育委员会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地选拔专业教师,要舍得选配品学兼优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工作,解决教师队伍人员短缺、后继乏人的问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8]专业政策要求“采取校内与校外、在职与脱产、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举办研修班组织教师以在职攻读学位、脱产进修、基地访问、国外考察以及挂职锻炼等方式,建设师资队伍,尤其强调青年教师必须接受以政治、业务、职业道德与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使之达到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经过30年不懈努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队伍逐渐壮大,集聚起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大批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因而有了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平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