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5)04-0070-0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自“05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在教学科研组织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如下“六个如何”的新课题,这是新形势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着力点。 一、如何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定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适应大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形势,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给予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的人文关怀,强化学生思想视野的拓展、问题意识的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把政治认同和德性养成融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简单地告知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在问题创设与探讨中,注重理论与实际贯通、历史与现实衔接、中国与世界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和世界视野,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外在要求”向“内在需要”的转变。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一方主体地位的缺失,都会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运作存在着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辩证统一。教师的使命在于通过对话和交流,不断将学生从一个缺乏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的个体提升为一个现实的、平等的对话者,从而实现教学主体之间交往和对话从不对称性走向对称性的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往往是一种“水平性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则是一种“垂直性互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垂直性互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发挥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主题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学生是参与者、亲历者和跟进者,没有学生的作用就没有教学的发生。当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中,教师的地位、作用和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外在于教学活动情境的控制者,而是内在于教学活动情境的领导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师生互动中体现理论的深度、情感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重在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理论思维的锻炼,让学生在感受课堂精彩之后还有深入思考,让教师在教学之后还有反思与提高。 二、如何进一步放宽视野,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国际借鉴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网络化叠加背景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特别是多元多变的社会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语境,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以所谓“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自由选择”任由学生在多元矛盾和冲突的价值观念中自发沉浮,而应主动作为,引导学生适应开放多元的社会。西方国家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局面,提出了“无灌输的道德教育”理论。“无灌输的道德教育”首先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即它不是以封闭学生的思想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发展学生自己的道德观为目的。其次,是一种“发展的教育”,道德教育必须服从学生的道德发展的规律。再次,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或活动获得道德的成熟。[1]“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倡导的开放性、发展性以及实践性的教育,保证了道德教育的“影响力”。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控制,只是研究得更细致,方法更具有针对性。这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在多元社会思潮中辨别是非、明确方向具有重要启示。 成功应对挑战和问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国际化的视域下聚焦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比如,研究美国高校公民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包括名著讨论模式、服务学习模式、将理论探讨和服务学习相结合的模式,研究美国如何将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入主修课程和专业领域,如何支持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探讨美国高校的公民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借鉴研究,其一,“从异中求同”,研究与探讨其他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形态、基本内容、特点与规律以及发展趋势,丰富与深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其二,“从同中求异”,彰显中国特色,在国际化视野下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建构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立场的理论和实践资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着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如何进一步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改革的导引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法研究、教学模式探究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显得比较薄弱。正是由于教学评价的模糊,其诊断和导向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在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往往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等同于知识教育过程,进而用知识考核的方法来评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成绩往往取决于期末闭卷书面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视为一种事实认知、概念学习和规范条文的传授和记忆过程的认识,忽视了价值导向、理论思维和情感陶冶的培养。这种教学评价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阐释认知、理解表达、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真实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难以体现。在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导向机制中,考试成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记忆力,难以检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效,不知不觉地又把大学生引导到应试教育中去,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没有得到提升,导致知行不一、知行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