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汉语语言变体,融概括性、形象性、时尚性于一体,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内容,使信息传播更为有趣生动,为青年群体所热衷。研究网络流行语及青年话语现象是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情境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指出,语言本质上是隐喻的,是一种个体的创新行为。所谓话语隐喻就是在某种社会活动或过程中不使用该种社会活动或者过程所应使用的规约性、典型性的话语类型,而使用了与该典型话语类型不一致的另外一种话语典型表述或完成该社会活动或过程,其交际意图能够被识别和理解[1]。网络流行语是话语隐喻在网络时代的异化,而且在整个产生和传播过程中,青年无疑是主要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 1.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是青年亚文化的折射 语言与社会是一种积极适应的关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发展高度相关,实际上,网络流行语就是当代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和青年群体文化的折射。网络流行语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的体现,他与主流话语在社会话语体系构成中是相互联系、互融共生的。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青年的社会化过程面临巨大的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他们更容易将抒发情感的方式从现实世界转向虚拟世界。此外,这种不同话语体系之间对话语权的重视和争夺,也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综观网络流行语,他们大多是建立在网民对主流文化的渐次回避、疏离以致抵制的基础上,暗合了亚文化的形态[2]。 2.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是话语空间的释放 新型开放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以其极高的互动性和极快的传播性在青年中得到迅速普及。实时、互动、平等、个性的传播特性,实现了草根与精英的话语权平等;通讯内容的多样化和形式的娱乐化、大众化,提高了青年群体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度。这些特点构成了网络特有的交际语境,也对传统的话语传播的方式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网络高度发展之前,人们受技术和道德约束,一定程度上会选择使用传统的典型语言,有意识地制约语言隐喻现象的发生。网络话语空间的充分释放,网民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话语生产、传播和使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形成冲击。 3.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是群体的心理趋同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认为,“有些不同的原因,对这些为群体所独有、孤立的个人并不具备的特点起着决定作用”[3]。社会心理学把此种现象称为“心理趋同”,也就是说置身于群体社会的人会有一种倾向,他们会用相同的方式看待事物或者采取相同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个体会有意识地将群体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强加于自己,努力使自己与群体保持一致,从而从心理上确定自己是属于某一个群体。青年不仅有这种群体“心理趋同”,而且在知识结构、实践认知、生活经历上的相似性,青年的创新思维、求新求变的群体特质,很容易使一些能够有共鸣的东西迅速得到响应和传播。青年不仅是网络流行语的生产者,还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者和使用者。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流行语类型层出不穷,部分流行语源于网民原创,也有流行语因其所属的相关事件在现实世界中的影响力和时效性而逐步推广,也有是来自日常用语经网络渲染得以传播。一个受到青年追捧的简单热词的背后,一定潜藏了现代人的某些复杂、难以捉摸的情绪。网络流行语从语言规则上来讲,主要分类成句子型、谐音(拟音)型、字母字符型、文字增缩型等。网络语境下的网络流行语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特点。 1.信息的碎片化,实现语言符号的简化 信息高度的碎片化,使信息输出的字数与微博限定字数之间产生矛盾。为缓解多字数信息输入与字数限定间的突出矛盾,用户必然需要竭力提高信息传播效率。通过简化语言符号来丰富在有限字数内所表达的内容显然是有效的。“不明觉厉”、“人艰不拆”、“何弃疗”、“累感不爱”可谓家喻户晓,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语句加以改造,以最少的语言传达最大的信息量。而经过加工后的缩略形式,又体现出原句所不能赋予的游戏性和戏谑性,同时也弱化了原句的严肃性。语境的虚拟化,过滤实际交流中的诸多要素,短短数字表达特色语境。如“捡肥皂”一词,是肥皂掉在地上,弯腰下去捡的时候,会受到同性背后的攻击,用来调侃男性同性恋;“也是醉了”一词,是看到奇葩行为无奈的感叹,有嘲讽的意味;“任性”是对有钱人的做事风格的嘲讽。 2.内容的自主化,削弱对言语行为的约束力 网络相对宽松自由的语境,实现了用户们的高度自主化。网友可以尽情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新颖独特的语言充分展示个性,这在客观上也突显了流行语的“娱乐”功能。用户通过打出别字,将错就错,通过谐音代替词语、创造合音词、缩写句子等方式,运用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营造诙谐轻松的氛围,获得高的关注度,如“内牛满面”、“涨姿势”、“雅蠛蝶”、“我伙呆”等。但高度的自主性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部分网民肆意使用粗俗暴力的语言,以此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对网络环境造成污染。如:“没图你说个JB”、“呵呵你一脸翔”等都是带有不文明色彩的流行词。 3.信道的线性化,迫使网络语言传递信息人性化 网络通过提供表情图案,方便用户利用已有的表情传达信息,为用户提供快捷便利的交际方式,使网络语言趋于符号化、表情化,更贴近人的实际交流。人们在现实生活的交流中往往采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副语言来完成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在网络交际中,副语言传递的信息须转化为某种特定的视觉符号才能达到最终的表达效果。“→_→”表示不正视,
表示无奈,
表示高兴,
表示生气,
表示困,
表示狂汗,
表示哭等。这些字母字符型流行语,弥补了青年网民依赖键盘操作而导致面对面交流时手势和面部表情等信息的缺失这一不足,从而取得不言而喻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