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介与艺术关系是信息社会的深层课题 近代以来的社会突出了技术的社会存在本体地位。技术时代最深刻的现象之一,是艺术与技术在本体层面的对立统一关系。当代社会本质上是以计算机及其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信息社会。艺术与代表信息社会技术的媒介,体现着当代社会两种深刻区别的发展模式,二者的关系因而属于信息社会的深层课题。 浪漫主义以来对技术的批判将艺术推向救世主地位。尼采的经典命题是“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与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①审美艺术超越技术为基础的现实生存,成为激荡不息的现代思潮。然而,艺术超越技术成为“应然”的价值诉求而缺少“实然”基础,这一“超越”失去了与技术的生存基础联系而流于无根基的抒情。与之相反,为现代技术提供语言元理论的逻辑经验主义,基于现实经验事实而称“超越”命题逻辑的语言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艺术是表达基本态度的恰当手段,形而上学是不恰当的手段。”②虽然表达了对艺术的敬意,却同样将艺术与技术对立,而切断了艺术与技术的联系。与上述模式不同的是在艺术与技术的联系中思考各自的意义。这一方向下依次出现的三位代表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海德格尔、麦克卢汉。 马克思在将社会变迁机制归结于以工艺技术为核心的生产方式同时③,提出了基于现实生产方式又超越现实生产方式的“美的规律”④。生产使用价值的技术,以其统一规律与目的的自由形式,而使劳动者在获得消费产品的同时感受到精神自由,从而可能将实用技术提升为艺术⑤。然而,马克思关于技术与艺术同一性思想的历史限定是:现实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是“异化劳动”;19世纪的机械技术仍然处于大脑与肢体分离状态,技术的高度分化形态尚未趋于整合统一,因而艺术的自由主体缺乏现实的经验原型。强制性分工比异化劳动处于更深的层面,也是技术与艺术同一化更为根本的限定⑥。从而,马克思的“美的规律”需要依托长时段的历史辩证运动,而更多呈现为价值理想前景。马克思指示了艺术与技术同一化条件,其核心是自动化与社会化结合,结束直接劳动分工限制与私人占有:“直接劳动本身不再是生产的基础,一方面因为直接劳动主要变成看管和调节的活动,其次也是因为,产品不再是单个直接劳动的产品,相反地,作为生产者出现的,是社会活动的结合。”⑦“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个性得到自由发展。”⑧只有在生产技术与生产目的双重自由条件下,生产使用价值的技术活动才会同时是体验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自由感的艺术。但是,作为解放直接劳动的“社会活动的结合”技术在马克思时代尚付阙如。 海德格尔同样强调了技术不以主观好恶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性质。他的批判特别是针对现代技术,称之为结构性地逼迫操控现代人与自然的“座架”(Ge-stell)。自动化所代表的技术统一性质,在此具有与马克思乐观肯定相反的敌意。他明确质疑与批判了作为信息论与电子计算机基础的形式化语言⑨,也直接批判了电子计算机技术⑩。海德格尔通过返回古希腊技术与艺术同源形态的“技艺”,找到了思想入口:“对技术的根本性追思和对技术的决定性解析必须在某个领域里进行,此领域一方面与技术之本质有亲缘关系,另一方面却又与技术之本质有根本的不同。这样一个领域乃是艺术。”(11)立足于艺术思考并解析现代技术,成为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核心论域。《艺术作品的本源》成为海德格尔思想转折的里程碑。对凡·高绘画、荷尔德林等人诗歌的存在论诠释,引导了包括技术在内的全部世界存在物向存在本源状态的还原。陶罐器皿、房舍建筑、桥梁、居住行为乃至康德哲学悬搁谈论的抽象之“物”,均复活了被科学认识与技术功用分割僵化的存在状态。艺术复活了古代自然状态的技术及其理想化的存在想象。然而,海氏的精神现象学否弃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基点。 麦克卢汉将从语言到货币、武器等二十六种技术统称为“媒介”,表明他已将当代社会视为媒介社会。他的第一命题“媒介即信息”,实质继承了从黑格尔以工具为经验原型的“中介”本体(12),到马克思工艺技术本体论的传统。这一命题的时代新意是“信息”这一当代社会关键词。作为事物存在非实体性表征的“信息”,从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通讯结构的一个环节要素升格为当代社会的基础概念,揭示了继以农业为代表的人力资源经济、以传统工业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经济之后,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而将“信息”依托于工具中介的“媒介”,并将全部存在物媒介化,继而又以电子计算机作为“人的延伸”的“中枢神经”,为整合分工提供了马克思所期望的“社会活动的结合”技术:“当电子技术开始发挥作用时,工业和社会极其繁复和无穷无尽的活动便迅速取得了一种统一的姿态。”(13)由此揭示了当代社会最为本质性的结构:以电子计算机为中枢的媒介—信息社会。 对麦克卢汉的赞扬集中于上述结构对媒介时代的预言性揭示。如果仅止于此,麦氏只是提供了认识当代社会的一种社会科学视角。但麦克卢汉在对当代社会构成原理极富现实感的揭示的同时,不仅同马克思一样地立足于技术并给予人文主义展望(“人的延伸”),而且从艺术所代表的人文价值高度对技术做出了反思与批判,这使他进入了马克思、海德格尔所代表的思想传统:马克思基于近代机械技术谈艺术,海德格尔基于古代自然技术谈艺术,麦克卢汉则基于当代媒介技术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