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四”青年节和“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北京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了解青少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情况。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青少年学生应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以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殷切期望。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为学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青少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要求。这必将有力地推进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夯实核心价值观生成的道德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告诉我们,立德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国家兴盛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道德、社会道德、个人道德的价值诉求,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统一于核心价值观之中,共同支撑着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价值诉求的实现。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因而,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以立德为抓手,紧紧围绕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着力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夯实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基础。 首先,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点。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基因的内核,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源泉。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点,引导学生从古圣先贤的思想人品中感悟人生睿智,从经典阅读中汲取精神力量,涵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 中华传统美德融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具有特殊的育人作用。《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明德、亲民,具有向上向善的道德人格;《三字经》中“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要求学生培养爱学、勤学、善学的良好学风;《论语·为政》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求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行;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治国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道理,“仁者爱人”、“讲信修睦”的处世态度,特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德行,更是把国家道德、社会道德、个人道德完整地结合在了一起,体现出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古往今来中华儿女追求的理想人格和行为操守。学校培育核心价值观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让学生在中华美德浸润中认识自己,感受典籍文字内蕴的道德魅力,领略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所在。 其次,从公民个人道德准则做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涵盖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要实现的政治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社会谋求发展的基本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三个倡导”相互联系,互相支持,构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的价值观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三个倡导”相互之间不存在层次高低的区别,但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可从公民个人道德准则做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其中爱国、敬业是实现自身价值内在道德修养的重要条件,诚信是做人的道德信条,友善是人与人交往的道德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的基本规定。青少年学生从公民个人道德准则做起,必然会关注社会伦理秩序的建立和国家政治理想的实现。同样,国家、社会的大德是公民个人道德的实现保障,能够促使青少年恪守道德准则,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可见,在道德实践中,国家、社会的大德与公民个人的道德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体现了中华儿女维护整体利益的传统美德。因而,遵循公民个人的道德准则,实质上是引导青少年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吸收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养分,在自省和反思中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国家,培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这必然能为青少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奠定厚实的基础。 第三,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对接。学校培育青少年学生核心价值观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的育人理念;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细化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各项指标,融入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植根传统,回归日常,也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增强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与行为认同。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全面成长时期,也是核心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时期,一方面党和政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在家长、亲友、老师的关心和呵护下,努力学习,追求个人梦想,向往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他们生活在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应对文化多元、价值观多样的价值选择的挑战,又要承担从老一辈手中接力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对真假、善恶的是非判断能力。所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和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从《意见》颁布以来,中小学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强,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门课程教材也已启动,各项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也注意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育人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有不足之处,学生较多地仍然停留在抽象的理性知识的接受程度,难以形成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内心认同;核心价值观教育联系学生实际不够,未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身边发生的事,因而学生的直接感受不深、体验不够,再加上教育形式单一,榜样示范不够,忽略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体验和熏陶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培育未能彰显出对学生应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学校开展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从这一意义上说,学校只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地位,增强培育内容的实效性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才能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改变学生知行脱离的问题;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为形成全社会共识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国家软实力,一代又一代地接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