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4)9-0008-0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定对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虽然教育者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观念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但是,由于不同时代大学生的代际特征不同,针对不同代际特征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大学生代际特征的变迁也会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代际变化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30年之际,我们以改革开放30多年为历史跨度,以社会标志性事件为社会变化的象征,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生命阶段所受到的生活事件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探讨大学生代际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向。 一、改革开放30多年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的代际特征 代际特征即指在一定社会和社会发展阶段中,不同代或同代人中不同的年龄群体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性特征。大学生代际特征是指不同年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的差异性特征。大学生代际变迁既与社会历史变迁有关(也就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事件,这些事件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与大学生个体生命历程有直接联系。美国学者埃尔德的代际理论认为,“生命过程中历史事件的影响取决于个体经历该生命事件的生命阶段”,也就是“个体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的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所塑造着。”[1]426当生活事件发生时,如果大学生个体还处于对这种生活事件不理解的时期,那么尽管这种生活事件对整个社会十分重要,但对大学生本人的影响有限,只有当大学生正处于某种思想观念的敏感阶段,社会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代的大学生对同一件生活事件的看法或受这件生活事件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同年代大学生群体进入大学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自然分成四个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主体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二是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主体为197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三是20世纪头10年,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主体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四是2009年以后,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主体为199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这四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生活事件是改革开放,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以前出生的大学生,而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为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四代大学生成长的生活事件和成长特征具体情况可见表1。
如表1所示,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尽管他们进入大学的年龄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都是在18—22岁左右进入大学,并且在大学期间形成各自的价值观念,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在大学期间发生的标志性生活事件的不同,其性格特点具有不同的特点,由此也形成他们思想政治观念发展的代际特征。 (一)1980—1989年的大学生(“60后”大学生) 1980—1989年在大学校园的是以60年代出生为主体的“60后”大学生。当出生于60年代的大学生进入到校园时,社会和校园里充满着对他们惊异和好奇,有一本在青年中有影响的小册子《第四代人》这样进行描述:“如今有一群孩子,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没有牵着爷爷的衣后襟,也没有拿着爷爷的手杖,他们让这手杖长满了胡须——他们要独自过马路,他们修改了交通规则,当红灯亮起时,他们成群结队地横穿过马路……”[2]但是,历史发展表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大学校园的“60后”,并没有按照该书作者所期望的那样“丢掉爷爷的手仗,让它长满胡须”,而是成了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坚定支持者。 “60后”大学生带着对传统“极左”思潮的反思来到校园,对传统以整体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向社会价值观念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但从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历史来看,整个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从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整体主义的束缚,而是形成了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念。他们在思维方式方面习惯于思考宏观、抽象的问题,习惯于从宏观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个人的发展;他们对人生目标的确定是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设计的,他们对生活的价值目标长远和崇高;他们的价值取向较为单一,主要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本位,较少考虑个人发展需要;他们的价值评价标准较为严格和单一,对社会的不良习俗,敢于挺身而出去斗争;他们在国家与个人关系上,更多偏重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价值选择,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确定。因此,虽然“60后”大学生抱着对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反思的“否定”心态进入校园,但他们依然没有摆脱整体价值观念影响,并且在与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不断冲突对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而这恰恰与当时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以至于在以后大学生看来,“60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正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60后”大学生以“否定”、“反思”作为价值观念发展的起点,但“肯定”、“维护”却成为他们价值观念发展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