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5-0053-06 赢得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胡锦涛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依靠青年,集聚青年,赢得青年,争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作为中心任务和时代性课题。抗战时期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和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的独特优势和法宝,架构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实践理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形成和建立,铸就了党赢得青年的光辉典范,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加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将极大地推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更有助于为党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之梦时更好地赢得青年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实践指导。 一、抗战时期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取得的成就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和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开始了怎么集聚和赢得青年道路的探索,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大举创办高校,并在各高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的独特优势,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准确定位了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使教育要为长期战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围绕这个总方针,各高校纷纷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培养一大批革命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作为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周恩来曾指出,“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决定关头,迫切需要军队和有志青年大学生的牺牲奋斗到底的战斗力。”[2]毛泽东也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革命中的先锋和桥梁作用,强调需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并深刻地分析了他们的弱点和不彻底性,指出需要对他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他们或多或少地有了资本主义的科学知识,富于政治感觉,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3]641他强调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就是明证,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大的传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3]641“但是,知识分子在其未和群众的革命斗争打成一片,在其未下决心为群众利益服务并与群众相结合时候,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是空虚的,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其中一部分,到了革命的紧急关头,就会脱离革命队伍,采取消极态度;其中少数人,就会变成革命的敌人。”[3]641-642因此,为了促进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的革命性,发挥先锋和桥梁作用,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首先要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析,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得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4]116“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这样的青年,才是真正模范的青年。这样的道德,才算是真正的政治道德。”[4]191为此,在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并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5]28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到抗大给青年大学生讲课或作报告,讲授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诸多问题和具体策略,坚定了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可见,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的教育目标,很好地指导和统摄了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解放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培养一大批革命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明确提出了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抗战时期,根据战争和革命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青年大学生训练成为无产阶级的战士或同情者,把他们训练成为八路军的干部。其中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阶级教育、党的教育工作必须大大加强。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将苏区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移驻延安,改名为中央党校,明确提出了“中央党校为培养地委以上及团级以上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党的实际工作干部及军队政治工作干部的高级与中级学校”[5]111。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也明确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年运动的干部。1939年7月20日,在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女大的成立,在政治上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而且有培养大批做实际工作的妇女运动的干部,准备到前线去,到农村工厂中去,组织二万万二千五百万妇女,来参加抗战”,“全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6]这些都表明抗战时期解放区高校把培养一大批革命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促进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的思想进步,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其思想进步是一切进步工作的枢纽,只有革命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思想进步之后,其他一切工作的进步才有了可靠的保障,否则只会是空话。事实证明,通过对党政军干部的培养和训练,成效显著。到1945年,解放区总面积达到95万平方公里,先后建立了晋冀鲁豫、苏北、东江等19个抗日根据地,人口近1亿,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这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壮大人民力量,为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战略基地,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了以抗日救国为主旨的多层次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1937年8月25日,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讲话中强调,“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3]356为此,抗战时期解放区高校探索和形成了以抗日救国为主旨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各高校根据其实际情况,根据学员和青年大学生的水平状况和需要,开设了必修和选修课程、一般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必修和一般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中国革命和战争问题,帮助解放区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时局问题,指导军事和各种具体工作。当时,抗日红军大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社会进化史、世界政治经济地理、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联共党史和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政治经济学、哲学、党的建设、战役问题和兵团战术等。”[5]23陕北公学也形成了以培养师资为主的高级研究班和以普通学员为主的学员班的分层次课程。其中高级班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中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课程。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问题》、《世界革命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三民主义研究》、《世界政治》、《战区政治工作》等课程[5]59。1941年,延安大学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后,规定除各院特种的必修课程外,一般必修课程有“中国政治、中国经济、根据地情况及政策、敌伪研究、中国通史、国际问题、三民主义、思想方法论、国文等”[5]93,以及边区建设概论、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生观、时事教育等。1939年,中共中央通过开展全国妇女运动决议后,毛泽东提议创办的以“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课程中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包括社会形式发展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哲学等基本理论;包括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三民主义等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教育;以及妇女运用、军事教育等课程[5]118。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问题和时事政治为主的课程为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