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3)09-0218-04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承载着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强化大学生教育,优化大学生培养,提升大学生素质,事关国家强盛、民族兴衰、社会发展。“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十八大召开后,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等各项事业进入了关键期,我们在增强发展信心、强化自觉贡献社会的同时,也要理性地看到:社会结构性变化不断加深,各种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呈现多元化趋势,西方一些不良思潮也不断侵入,在思想领域必定产生冲击性影响。而大学生恰恰具有思想积极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彰显个性愿景强烈、渴求打破传统观念束缚、自我约束能力弱、抵御渗透能力差等特质,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在义和利、奉献和索取等矛盾中产生了困惑,模糊了自身价值实现方式。因此,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这也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要义 深刻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并践行,首先要思考核心价值观的特质。大到社会、国家和民族,小到寝室、班级和学校,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都是在事物发展进程中,人们某种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广泛共识而形成的精神纽带和力量。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正在团结带领13亿人民为建成小康社会、走向繁荣富强而奋勇前进。在这一进程中,凝聚了精神力量,形成了共同价值追求。我们党高瞻远瞩,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始到党的十八大,更加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更加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更加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更加强调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我们共同的自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概括了新成果,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我们的新要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指导,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团结凝聚最广大的人民,共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全国各族人民凝聚思想,形成社会共识指引了方向,对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高等学校提升内涵建设,积淀内在品质,培育大学精神的客观需要,对高等学校优化办学理念,传承办学宗旨和传统,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有功能性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各院校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校园环境、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但是,从放眼世界的视野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彼此交织,不同文化复杂激荡,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处于磨合、矛盾和冲突之中,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很大,对强化大学生道德建设提出了社会性、国际性、复杂性、现实性问题,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也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具有足够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以其为引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做到立足客观、着实基点,创新载体、深入头脑,德育为先、和谐育人,取得预设的最佳效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不断深化和完善,老套、僵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适当发展的要求,自然也不会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淀的思想底蕴和精华,体现了国家、社会及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表达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凝练了当今社会占据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包容了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明确了青年大学生的成才标准、发展目标、精神境界和行为准则,能够振作精神、凝聚人心、引领方向,是人们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以此为引领必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创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 其切入点和着手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和学团工作主阵地两个作用,加强教育、引导和熏陶,调动学生积极性,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育方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形式由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向侧重行为养成转变,提升教学育人效能,使青年大学生既能通过课堂学习培养思想道德、社会公德等修身素养,又能提升协同合作、创新思维等能力水平。要突破课程之间的屏障,统筹规划,将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党课、团课的授课内容由单一式说教向协同教育方式转变,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熏陶。要加强日常常规性教育,将教育方式由以讲授为主要形式向研讨辩论、案例分析、观摩参观等多种形式交叉融合转变,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全面、深入普及方面下功夫,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大学生思想测评体系,重点考核学生“知、信、行”的契合度,有利于将教育和引导触角延伸到每一名学生,有利于促动广大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日常学习和生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实践养成教育不断优化 实践养成教育是符合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才的要求,符合青年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教育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利于把理论传授同实践体验相结合,将枯燥、呆板的宣传教育转变为灵活、动态、多样的教育形式,促使大学生自觉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强化功效,经过长期影响,促进青年大学生解答思想困惑和避免各种矛盾碰撞,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思想素质。要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强化一线实习,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忧患意识、大局观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大力开展青年大学生进社区活动,切身体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促使大学生深入、客观、理性认知国情、民情,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的作用,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情怀、爱国热情和公德意识。要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以及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团结品质和时代精神。要通过劳动周参加集体劳动、勤工助学等有效形式培养青年大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和友善互助的道德情操。总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性要求具体落实到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上,将认知教育和实践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