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强化学科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的完善与成熟,当前最需要的是要重视并加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这是实现其学科认同,从学术意义上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问题之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建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体系虽已建构,却仍有许多基本问题未能得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科学性还有待于维护与发展。 问题之一:基本体系尚不完善。虽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仍存在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学科特色与优势尚未得以完整和深度展现。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究竟由哪些内容构成尚存在争议,主要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理论三部分说;有基本理论、教育对象、工作规律三部分说;有基本理论、形成和发展、方法理论、管理理论四部分说;有历史部分、范畴体系、基本理论、方法理论、管理理论五部分说;更有学者尝试“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演绎过程,搭建起由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体系论、行为论、过程论、发展论构成的框架内容”①。而再具体到每一组成部分,更是争执频频,就连对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原理体系,学界也没有一致意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什么关系?原理是不是就是基本理论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体系能否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这些问题一直未能得以明解,而对于原理体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更是众说纷纭。虽然不同的争论有利于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但细而究之,却会发现体系结构差异、观点分歧、概念使用混乱是不争的事实,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面临着体系规范与创新的问题。 问题之二:概念使用混乱。在研究中,许多人不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出发进行分析探讨,而是不停地移植、嫁接他种理论。特别是部分人士或武断地将教育学、政治学理论单一地运用至思想政治教育,或将两者进行简单拼凑后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还美其名曰“创新”,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同于教育学理论或政治学理论的情况频频出现。正是这种随意的嫁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架构中空,概念模糊。许多基本概念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界定,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其意义截然不同。并且一些概念或提法本身就值得反思,例如:何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何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与现代如何界分?倘若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是现代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属于哪一段呢?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如何界定?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与现代的划分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为分界线更为合理”②,若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始,那么由于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现代”又是指谁的“现代”? 问题之三:片面抽象建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抽象的理论建构,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但是如果脱离实践,一味抽象建构理论,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近年来,有的学者回避现实问题,不占有第一手资料,不进行实证分析,只是从理论到理论,“陶醉于自我思辨,从概念中来又回到概念中去,论题越来越玄、论证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小众化”③;也有人“满足于注释、汇编与组合,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寻章摘句’之学;不击问题、止步于形式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修辞写作之学;回避社会现实、躲进概念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空洞玄学”④;还有人完全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地从哲学角度对其进行“包装”,结果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搞成了教育哲学或哲学本身。当然,从哲学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解读的重心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哲学,哲学只是方法指导。 问题之四:研究“无根性”。有学者通过抽取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年内我国10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77篇、博士论文279篇作为样本,经分析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无根性”。这种“无根性”,“直接表现在研究成果中没有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无根性特点导致研究者产生‘去学科感’,这种去学科感从根本上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在人类知识分类体系中的‘漂泊’状态。尽管在学术建制上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成为客观事实,但是在学术声望方面,它的‘学科’地位仍然易于招致怀疑。不仅其他学科的研究者,甚至有些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事业的学者,也认为它至多是一门应用的具有宣传特性的学科或者更次等的学科,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性学科。”⑤ 问题之五:专业(学科)建设滞后。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得以逐步发展与完善,但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杂、散、疑、平、虚”⑥等问题。而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近些年来思政专业的改革缺乏从总体上对改革方向的定位研究,改革举措常带有盲目和急功近利的倾向,还有的忙于利用本专业‘孵化’新的实用性专业,实行‘工作重点转移’,而思政专业这只‘母鸡’却备受冷落。第二,本专业在有效地研究和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方面不够主动,‘等’、‘靠’的思想比较严重,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导致本专业的社会地位日渐下降。第三,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直接需求逐渐减少,存在着学生不爱报考本专业,考上了不爱学,学了也不好就业,就业之后往往也不干本行的尴尬局面,造成了高校资源的严重浪费。”⑦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受到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学门下的二级学科时,遗留下来的“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争议”未解决的影响,也有其在明确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门下的二级学科后,虽然形式上定位明确,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理顺的现实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