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1)06-171-04 人文主义教育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教育方式,它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素养、潜能以及对受教育者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理想人格的人。尽管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当代人文主义教育四个阶段,但其目标一直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1],这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有某种共通性。本文将试图从人文主义教育的视角,就提高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借鉴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是有着独特心理、情感需求、认知不同和个性差异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才能适应“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以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思想基础,关注人的生命和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概括而言,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理念、人文教育理念和审美生存理念。 (一)借鉴以人为本理念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政治轻思想的观念 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带着强烈的政治气息,“以政治为本”的观念凸显。从教育的目标来说,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政治本位忽视了思想本位。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内容来看,过分强调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宣讲,教材、考试大纲、考试方法与标准的整齐划一,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划定了许多框框,从而忽视了个体思想的差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教学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没有针对学生思想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因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人文主义教育应当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提倡向人性回归,其核心是“以人为本”。[2]“以人为本”即理解人,尊重人;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人为本”包括三层涵义:一是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启发人的自觉性;二是关注人的需要,关心人的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三是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激发人的创造性。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因此,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逐渐形成了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新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应确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和思想的完美结合,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大学生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二)借鉴人文教育理念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科技轻人文的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和恐怖活动等,这些问题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尤其是一些工科院校中,人文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人文知识贫乏、道德意识缺失、理想信念淡漠、社会责任感低下、心理素质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 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精神即是一种自由精神,它为人的理性自治提供了正当性辩护,承认人依赖于自然和历史,但又有能力支配自然,创造历史。为此,他们赋予人文学科如艺术、文学、历史、伦理学、政治学以特殊的荣耀,因为他们相信,必须借助于这些人文学科才能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有自己的人文基础,应当坚持以人文教育为先导,源于人文,又高于人文。脱离人文根基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是空中楼阁。加强人文教育,可以形成大学生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基因,达到培根所说的那种境界:“历史使人联想,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自然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学、逻辑学使人善辩。”[3]加强人文教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有选择地借鉴并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使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使爱国、诚实、求实、创新、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成为大学生的自然选择,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 (三)借鉴审美生存理念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宏观轻微观的观念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些偏差:以直接经济效益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功利性过强,社会提倡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就追求什么;多以政治要求取代其他方面的教育等等。出现这些偏差的原因很多,其中没有用审美生存的视角看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原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其为人。”[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要摒除功利性色彩,体现其价值崇高性和存在审美性,如果只是作为培养工具而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