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1)11-0044-04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的观念系统,是大学生对与自身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随着形势和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就业价值目标脱离实际 总的来说,我国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其价值目标呈现出明显的现实化倾向。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就业选择必须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日后的生活、成长需要作决定。大学生就业价值目标的这种现实化倾向符合我国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脱离实际倾向。这突出地表现为:一是有的大学生的就业价值目标期望过高。在就业选择中,有部分学生趋向于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在就业地域方面,不少毕业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中心城市,反过来许多边远地区、基层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又难招聘到,而招聘到的也容易流失。[1]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片面强调就业的高期望值。二是部分大学生存在盲目地随兴趣或仅凭专业找工作而不去综合考量兴趣、能力等多重因素的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48.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必须找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而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2]于是,一方面因死守专业对口的观念而影响很多“冷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又因盲目地随兴趣找工作而难以就业。三是从众心理较为普遍。所谓从众心理,是指有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攀比,只以“大家认可”为标准,而非以“适合自己”为标准,使得最后就业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面临就业选择的过程中仍然有相当部分毕业生无法对自己的就业去向和就业目标作出明确的界定。大学生在就业观上的盲目性,直接导致自身就业目标实现的困难,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就业价值标准功利色彩过浓 就业价值标准既是就业价值目标的追求,也是对就业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突出表现为主体对就业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在选择职业、实现就业的过程中,越来越强调追求自我价值与自我发展的实现。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功利化倾向也比较明显。这种功利化倾向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就业选择过程中过分关注物质利益的获得。目前很多学生都将工资的高低作为影响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选因素,而较少或完全不考虑社会或自我发展的需要,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特征。这种非理性的就业价值选择标准既不利于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会导致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大大增加,更可能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二是在就业选择中部分学生过分关注个人发展,而忽视了自我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不可否认,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就业行为就目前而言对于个人是具有功利价值和手段意义的,我们不仅要承认就业对于大学生的功利价值,而且要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去实现这一正当的功利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两者不可偏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斗争,一方必须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成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3]大学生就业价值标准的功利化倾向已经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实现。因而,如何克服部分毕业生就业价值标准的功利化问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重要问题。 3.就业价值实现途径非正常化 当前,毕业生主要通过以“市场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进行就业。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需求信息、实现就业的方法主要有:借助于家长和老师的推荐、主动到用人单位去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了解有关信息、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就业信息网站上进行网上择业、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洽谈会、参加社会上的人才交流活动、自主创业等等。但同时,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价值的实现途径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非正常化现象。这突出地表现为:一是就业过程中靠走关系就业的现象比较突出。据有关媒体报道,2006年团中央、北京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1.6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当然,如果用人制度公平,实施公正的择优录用,对熟人介绍找工作不能单纯看作为纯粹的走后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仍然难以做到十分公平、公正,使得靠关系走后门就业直接成为一种影响就业公平的不良途径。事实证明,靠走关系就业不仅可能导致毕业生淡化对自身素质能力的关注,不利于培养勤恳实干、执著认真的职业素养,同时还会严重刺激一些没关系或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心态,有违择业的公平性,从而错误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二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问题比较突出。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很多学生在求职中,对简历包装过分关注,甚至有少数学生对简历掺水造假。简历造假事关毕业生对诚信的态度和看法,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既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也必然影响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形成。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政府的有效制度保障 经济体制的变化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根本因素。特别是经济体制中就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或说就业保障的缺失,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客观地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新体制已经确立,过去那种大学毕业就捧“铁饭碗”工作的形势已不复存在。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与现行就业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又尚未建立。这种现实就必然加大学生就业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导致部分大学生把职业的稳定性作为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大学生在就业中盲目追求工作稳定性、高福利保障等,很大程度上是就业保障体系缺失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因此,针对就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或缺失,要建立政府的有效制度保障。第一,建立规范就业市场,创建公平就业环境。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就业市场,创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要出台相关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并确保其得以较好落实;要着力解决地区之间就业政策差距过大的问题,下大力气消除性别歧视、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域用工歧视等现象,维护大学毕业生的正当合法权益;要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搭建就业信息资源平台,提高就业信息的准确度、及时度和规范度,以避免大学生就业产生盲目性。第二,增强就业服务意识,端正就业服务行为。政府应主动承担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的应有责任,出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鼓励政策,力求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同时,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当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第三,发挥正确舆论导向,构建和谐就业文化。各级政府应对宣传媒体进行有效的规范,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使其配合政府和高校开展就业宣传教育工作。要引导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观,引导学生客观对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选择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