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1)09-0003-03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质,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性质。[1]“文化性”与“政治性”须臾不可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人的过程,是“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变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阶级性”的彰显。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人的过程,也是不断促使“野蛮人”向“文化人”转变的过程,就这个意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被视为“文化化人”的过程。“‘文化性’与‘政治性’的兼具,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人类政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应该普遍遵循的重要运行规则,即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同时肩负文化目标与政治目标,同时兼用文化资源与政治资源,同时兼循文化逻辑与政治逻辑。”[1]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政治性”与“文化性”,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它所创造的促进社会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方面的效应,包含如下五个方面。 一、维护主流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首先表现在维护作为上层建筑的主流文化。从某种意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掌握群众”的过程,这个“思想”即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即“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正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获得并充分利用了意识形态认同的力量,把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文化的核心是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实质上是彰显其维护主流文化价值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维护主流文化关键是要确立和旗帜鲜明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这是维护主流文化的重中之重。具体而言,要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此,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就会更具说服力、凝聚力、吸引力。 二、批判异质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置身于宏观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它所维护、传播的是社会主流文化。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等文化因子,如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以积极的姿态吸纳、维护和传播。反之,思想政治教育则会对之过滤、甚至批判和摒弃。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文化选择功能:选择、传播同质文化,过滤、批判和反击异质文化。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世界经济市场及其活动方式,而且也必然产生出一种内在于整个全球市场活动无法抗拒的文化强制力,这种波及全球的文化强制力带来的是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和冲突。全球化使得国家文化主权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冲突已形成了时代奇特的“文化景观”。“文化输出战略”正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重要外交手段,他们一方面利用语言和技术的强势通过互联网等先进传媒向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兜售西方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在对外贸易中直接进行如书籍、电影、游戏等文化产品的输出进行大肆的“文化渗透”。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个人主义、损人利己等腐朽思想,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潮冲破文化防线无孔不入,大行其道,使我国的“文化安全”整体态势面临异常严峻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对各种各样的文化进行过滤,对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予以发扬光大,对反人类、反科学以及与社会主义制度异质的文化进行有力地批判。要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传输媒介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树立“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对“异质文化”进行有力地批判,这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的关键一环。 三、传承优秀文化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过程。一般而言,文化传承是文化特质或者文化元素从一个社会传递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是文化向外传递、扩散而超出其产生地区的一种流动现象,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思想政治教育使优秀文化与人的观念、智慧、意志、情感建立起内在联系,使社会规范成为人们维持良好生活秩序的准则;使健康的审美情感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使创造和学习文化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使文化激发出参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极大力量。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的开始是使正在成长的个人心灵与优良的“客观文化”适当接触,把客观文化安置在个人心灵之中,使其成为“主观文化”。这里所说的客观文化是指人类世世代代创造的文化,主观文化是指这种人类文化在每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存在形式。[2]正是这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实现的从客观文化不断向主观文化的转移,千百年来人类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才得以流传。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的文化不仅包括各种知识形态的文化,还包括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但传承各种理性形态的文化,而且还传递各种非理性形态的文化,如爱国主义情感。不但传承各种意识层面的文化,而且传承潜意识层面的文化,如健康向上的文化心态和社会时尚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集团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即政治文化、伦理文化。它所达到的目的是实现个体的政治、道德的社会化。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在对各种形态的文化进行过滤的基础上的传承,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基础上的文化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