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1)04-0435-05 中国艺术的意境理论自古就受到重视,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在意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宗白华的贡献应该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到他那里,意境理论的广度被大大地开拓,意境理论的深度被进一步发掘,他以“散步”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意境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意境既有一个广阔的外在结构,又有一个幽深的内在结构。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得到其深厚广博的中西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知识的支撑,他融会贯通古今中西文化,自然随意地表达着幽思玄想,这可以称为其意境理论的知识构成了。 一、意境的外部宏观结构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面”[1]359-360,他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写出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等多篇美学论文,这些论文在中西视野下,对意境理论作了创造性的阐释,具有开拓性意义。从广度来看,宗白华的意境概念已经突破前人的诗学范畴,指向多种艺术,除诗歌外,还包括中国绘画、书法。从深度上看,宗白华的意境阐释综合了中西多种哲学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精神,解释意境的本体论意蕴。此外,宗白华的意境理论虽然是以“散步”方式存在的,但有其完整的结构体系,这在意境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宗白华是如何规定意境的外部结构的呢?他认为:“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1]361由以上这段话可见两点:其一,宗白华虽未明确说出,但从其所列的人与世界接触而产生的五种境界次序来判断,此五种境界应该是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的;其二,宗白华从一开始谈意境,就不仅仅谈论意境的含义,而且要把它置于一个广阔的结构秩序之中,认为意境(艺术境界)不仅排列于人与世界之间形成的层次关系之中,而且它位踞高层,仅次于最高的宗教境界,作用于人的审美。 与宗白华同时代的冯友兰在其《人生的境界》一文里,从哲学层面追问人生的各种意义,将人生的境界由低到高排列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宗白华与冯友兰关于人生境界层次的含义尽管不同,但细致研究后会发现,它们相互包含,互通有无,且都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所不同的是冯友兰列出四种人生境界后,就详细阐述此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及其高低所由;而宗白华列出五种境界后,并未详细阐释它们,而是在介乎学术境界与宗教境界中间插入艺术境界,并对艺术境界进行规定与解释。 事实上,宗白华提出人生境界这个理论的目的就是要为艺术境界建构外部结构,安排艺术境界在人与世界接触中所形成的关系层次中的位置。这样,艺术境界被安排在学术境界与宗教境界之间是非常适合的,因为艺术兼有求真与向神的内在特点。可见,宗白华建构艺术境界的外部结构是非常自觉的。 意境理论古已有之,它在历史与当今的名称和阐释虽不尽相同,但大多情况下,人们还是围绕意与境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它的。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第一次使用“意境”这个诗学概念(指“诗有三境”之一境),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样,意境的内涵被不断地深化。后来,宋代的范晞文、元代的方回、明代的谢榛、清代的纪昀、王夫之等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但古代的意境理论尚未体系化,人们对于意境的运用与理解因各人的体悟不同而有随意性。及至近代的王国维,在中西视野下对意境进行了系统阐释,认为意境(境界)的有无是词作品等次高低的衡量标准,意境(境界)就是情与景的契合与统一,真境界来自于真景物、真感情;意境(境界)要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方可深远;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别,意境(境界)创造的途径有“造境”和“写境”之区别与联系。与宗白华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诗的境界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结果,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或者说是“情”与“景”两个要素。 上文的这些意境理论的研究者都对意境理论的发展做出过关键性的贡献,但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阐释与建构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更大的开拓。宗白华将意境(艺术境界)并列于人与世界所形成的几种境界之中,这让人们领略了意境广阔的外部结构,让人们对意境的认识更加完整,也昭示了意境在人生坐标上的重要地位。意境(艺术境界)主于美,它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一样,成为人生意义赖于存在的最基本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