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1)01-0056-04 网络思维是指包括网络技术本身和以之为基础的网络空间行为、网络文化中表现出来的运行特征和思维模式,其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具有重大的启发作用。研究网络思维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促进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助于研究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教育内容: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 网络思维是中心性与无中心性的统一。一方面,网络是有中心的。从技术角度看,网络有服务器和技术中心;从国家对网络的管理看,有负责网络管理的机构全面监控网络信息的法律和道德、技术问题;从国际范围看,网络的主动权是属于网络技术先进国家的,他们在技术空间具有网络霸权,凭技术手段就可以监控绝大部分网络空间。另一方面,网络又是无中心的。从现实生活看,网民的网络地位是平等的。网络交往是一种“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是中心、人人都是上帝”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模式,人们可以跨越时空、身份、地域、历史、年龄翱翔于网络空间。 网络思维中心性和无中心性相统一的特征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一元灌输模式,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多元教育模式。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相互渗透、中西全方位交流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在国内经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形势下,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传统思想和现代理念、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草根文化和精英文化并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历史的变迁、中西的交流时空交错形成了多元又略显繁杂的社会思潮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原则。一方面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在新形势下,必须引导人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会学习者、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正常有序科学地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允许不同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存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政治诉求,关注受教育群体的层次性,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元中有主导。“在当前的社会思潮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疏导兼容非对抗性的非主流社会思潮,抵御对抗性的非主流社会思潮。”① 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之下,坚持多元并存、和谐共生的方针,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 二、教育时空:历时教育与实时教育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历时性,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古今中外的知识信息汇集成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从信息传播的意义上看,网络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复制、浓缩、重构、再现。我们在网络上可以和往圣先贤对话,可以和当今大家交流,可以和未来世界交汇。网络还具有实时性,它与现实同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地了解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可以在世界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电子邮件、MSN、BBS、QQ、博客、微博、视频聊天等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编自导、自我展现的信息交流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展教育时空,实现历时教育与实时教育的统一。历时教育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教育双方相互接触、感受、认同、交融的历史过程;实时教育侧重于教育者即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势,及时反馈信息,即时调整策略。构建实时教育情境、坚持实时教育的理念可以兼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意愿,实现“全时制教育”、“无限课堂”,极大限度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 三、教育理念:尊重隐私与开放包容 网络是隐私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的统一。一方面,网络具有隐私性,每个人的网络空间活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设置密码、清理痕迹、隐身、私聊等手段,通过道德途径和法律途径,保护个人的隐私。另一方面,网络具有开放包容性。“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② 开放是互联网的基本技术理念和核心特征,网络最大限度地包容了网民的差异,不同政治、法律、文化、道德价值观、信仰宗教的主体都可以自由交流、自由发表意见。网络的信息开放性使不可计数的信息汇集成一个海量的信息场,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知识。网络的开放包容性也使“天下无秘密”,使这个世界成为“透明的世界”。开放连接着共享,促成了合作、自助助他、双赢多赢等积极的网络行为,也推动着现实道德的进步。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隐私。尊重他人的隐私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要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胡锦涛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③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具有“隐私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适合在公开场合进行的教育活动,就要改为私密空间。尊重隐私可以使教育对象有一种满足感、安全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