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1)01-0003-05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过“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毕竟只有20余年的学科建设历史。面对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剧烈变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着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等迫切的建设任务,而完成这些迫切任务的契机和有效路径就是实施学科建设的科学化。 一、科学、科学性和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包括多个层面的子问题,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科学化”、“科学化何以可能”以及“如何科学化”等等。在思考和回答这些子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思考和追问作为这些子问题的前提性的基本概念,因为只有明确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所指,问题的讨论才能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命题所关涉的基本概念主要是“科学”、“科学性”和“科学化”。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不仅使得“科学”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词,也使得“科学”成为一种积极的价值主导取向的标志。“科学”这个概念的语义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该词源出于希腊文epistem。在希腊文中,epistem的本义是“认识”、“知识”、“学问”或“规律”。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秉承了“科学”一词的原初含义,将“科学”定义为“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照原则而整理好的知识整体的话,就叫做科学。”[1]2《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对“科学”所作的解释与康德的定义近似,即所谓“科学,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和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及其客观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从实在的事实出发,科学揭示现象的本质联系”。[2]33康德和《苏联大百科全书》都把“科学”看成一种知识体系或理论体系。由于科学的知识体系总是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活动获得的,在研究过程中要运用观测、实验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并且需要大学、科学社团和专业杂志等社会建制的匹配,而且只有在合理的社会建制中才能形成科学共同体,才能使得科学研究成为可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学者李醒民在考察中外多位学者对“科学”概念的界定之后认为,“科学”应该有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三个层面的内涵,因此,“科学是人运用实证、理性和臻美诸方法,就自然以及社会乃至人本身进行研究所获取的知识的体系化之结果……科学不仅仅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更在于探索真理的活动……科学也是一种社会职业和社会建制。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思想可以产生思想,知识在进化中可以被废弃、修正和更新。作为研究过程和社会建制的科学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以自然研究为主的智力探索过程之活动和以职业的形式出现的社会建制之活动。”[3] “科学性”是指“科学”的属性。科学有很多属性,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科学的属性,但“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总是离不开如下一些基本属性,即客观性、求真性(规律性)、体系性(系统性)、可预见性、可检验性等。英国学者A·F·查尔默斯反复强调,“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知识”。“科学是以我们所能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为基础的,而不是以个人的观点或推测性的想象为基础的。如果对世界的观察是仔细的和无偏见的,那么,以这种方式确定的事实将为科学构建一个可靠的和客观的基础。”[4]11查尔默斯一再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客观性。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认为,“科学是依靠观测和基于观测推理,试图首先发现关于世界的各种特殊事实,然后发现把各种事实相互联系起来的规律。”[5]1爱因斯坦也强调,科学就是“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就是“要发现规律,使人们能用以把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并且能预见这些事实”。[6]81-85罗素和爱因斯坦的这些见解所要突出的就是“科学”的规律性、系统性和可预见性。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7]817毛泽东在这里所指出的是“科学”的可检验性。当然,科学的可验证性,除了指“科学知识”要在学理层面接受逻辑的反思和经验的证明之外,“科学方法”和“科学判断”更要在实际运用中接受社会实践的持续检验。 依《现代汉语词典》对“化”字的解释,即“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8]587因此,所谓“科学化”就是要使之达到“科学的”状态。“使之”的“之”是一个指示代词,包含着诸多内涵,除了指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方法和结论要达到科学的状态之外,还包括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研究者的态度及其精神等都要达到科学的状态,惟有如此才能称得上是“科学化”。如果将“使之”的“之”仅仅限定在知识体系的范围内,而研究科学的人和学习科学的人没有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求真的科学精神,那就不是真正的科学化。“学习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不等于就掌握了科学精神。我们只有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认真理解科学知识的内涵,逐步学会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使科学知识在自己头脑中转变为科学的意识、思想和方法,转变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为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我们才是掌握了科学的真谛。”[9]“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社会的直接的实践力量,主要是体现在社会中的人具有一种求是、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只有当这种精神被进一步“物化”在一定社会范围,转变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的动力和能力时,“科学化”的价值和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