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0)10-0024-04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要对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等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但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们很少使用强制灌输的显性教育方法,而大多采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受教育者在无意中自觉认同、接受,并内化为社会所倡导的政治制度、道德伦理和价值理念中去。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改变过去那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显性教育,可借鉴发达国家的那种“润物无声”的渗透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隐性教育”这个名词,最早见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P.Wjackson1968年的专著《班级生活》一书中关于学校的“潜在课程”,以及美国学者N·V·奥渥勒提出的“隐蔽性课程”的研究。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对。“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场所、公开手段,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常以讲坛为平台,以课程教学、专题教育、报告讲座和学习讨论为主要形式,具有目的性、单向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这种强制灌输性的显性教育,不但难以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反而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而“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隐藏教育的主题和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按预定的教育计划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和管理等日常生活的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组织者所设定的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发达国家隐性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经 (一)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 这是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设施、建筑物和各种活动场所等物质环境。客观物体本身尽管没有生命和情感,但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教育者如能根据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需要进行精心设计,便可使这些客观物体“活”起来。像校园里的各种雕塑、壁画和建筑,只要布置得当,不仅可以起到增加人文氛围、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还能以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产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多年来,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过构建物化环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美国各州市都修建了很多有鲜明主旨的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和国家公园,并将这些景物场馆免费对青少年开放,通过学生参观浏览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传统教育,以渗透、隐蔽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精神形态的隐性教育 这类隐性教育是通过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校园文化、学校的人际关系等,以传承校园精神和价值理念的精神文化载体。高校不仅要让学生从课堂和书本上学到一些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大学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中汲取有益素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学校和社会所倡导的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 (三)非德育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发达国家还十分重视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或强调德育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如美国高校便很重视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美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普遍开设了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还有伦理学、宗教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道德伦理和宗教观念,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熏陶,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国高校还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生不论主修哪门专业课,都要求回答三个问题,即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四)制度形态的隐性教育 学生的成长既需要思想上的引导教育,也需要纪律的约束和制约,因为严明的纪律制度也蕴含着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制度形态的隐性教育就是指学校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学习、贯彻、施行,自觉地约束和端正个体行为,以形成严明规范的教学、生活秩序的过程,使学生对学校自觉产生一种崇高威严感。 (五)德育课程中的科学教学方法 发达国家高校也有道德伦理课,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它们的教学方法较为科学也值得借鉴。如上世纪60年代美国课堂教学广泛采用的“价值澄清法”就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价值澄清法反对只重灌输和劝导的传统教育方法,强调道德价值必须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观念与标准,而应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评价、批判与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价值澄清法的优势是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分析、判断、选择的能力,有利于创建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 二、实施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实施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