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文坛,旗帜林立,口号叠出,而文学创作的实际状况又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那么,透过这种热闹的表象,变幻多端的背后,其本质究竟又是什么?评论界、创作界对此都给予了关注。这里我们刊发了10位评论家的短文,在继承传统与创新意识,艺术规律与市场经济,怎样看待人文精神等诸多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评论家和作家参加讨论,共同探索,以期促进文学的发展,使我们的文学真正拥有她在这个伟大变革时代应该拥有的繁荣。这也是我们开设这个栏目的初衷。 编者 今天,人们已有充足的理由表现出对原创性的怀疑,就象人们不约而同已将复制搞成了当代时尚一样。随着西方各种思想和知识的堆积如山,是中国儒道释思想命题的空前绝后,既然西方哲学随着西方历史已近终结,作为从来都是伦理的中国,干嘛非要弄出个终极关怀?如果西方人也提不出新的理论命题,原创如何可能?如果中国思想史从来都是延续的,原创又有何必要?如果思想原来是为了追求自由而产生,那么一旦自由充分或准充分的实现,岂不宣告了思想的前提——原创冲动,现在已显得多余? 除了钱对某些人还是一种匮乏之外,当代人确实已没有显然的不满,而当不满可以用金钱来消解的时候,不满早已异化为一种贪婪,不知是人类当初求发展的时候就已动机不纯,还是不纯的动机比原创冲动更根本,反正人类在自己原创的成果(知识)面前已变成了两眼放光的老葛朗台,这正好验证了以前的原创从来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反正当代人在这些如山的成果面前已束手无策而又空虚茫然,这正好证明了太为看重成果便不会产生新的成果。尽管胡塞尔老先生已告诫我们需要在知识面前将知识“悬置”,但动机不纯的我们又怎么舍得将那么丰富的成果搁置一边,保持一种原创冲动必备的前提——静心状态?用贪婪支配原创,必将在原创的成果面前遗忘原创,用贪婪顶替不满,必将在获取的时候使不满绽开满足的笑靥,当贪婪想扮成求知的时候,我们必将都在等待别人原创的成果,其结果也就不会有人投入真正的原创。 原创的匮乏不仅表现在百年来我们只能不断置换西方各国思想,也不仅表现在市场经济中我们更多只能复制西方的技术和商品生产流水线,而且还表现在她会以“现代化”、“全球化”的名义渴望文化上的世界大同,从而使匮乏获得名正言顺的理由,表现在以认同心态是中国人的普遍心态为依据,将原创的匮乏解释为中国文化的特色,而根本不考虑中国文化是认同什么产生的,文化转型又拿什么来认同。所谓普遍的认同危机,不就是指一切既定的理论和思想都难以再被我们所依托么?不也就是指只有再创一种价值理论才会使我们有所依托么?关键是:原创的匮乏会使破坏成为唯一的否定,也会使积累成为唯一的肯定,而很难使我们意识到,破坏与积累只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并且均与原创无缘——破坏者导致无知,而积累者则很有可能被知识所杀。即使今天的原创不能无视过去的知识,这里也存在一个求知性积累和批判性积累之别。存在一个积累本身成为目的和积累是为了创造之别。特别是:与我们意识到原创性的匮乏已使今日学术丧失了唯一的精神指向,使中国知识分子更加只能成为有知识的分子,使我们所有的写作最后只能将落得个无价值、无意义感的时候,你还会认为原创冲动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冲动,甚至在今日是一种不可能的冲动吗?更重要的,原创的匮乏已使最能体现、也最应该体现原创性的批评变得疲乏无力而又自以为是,使批评家与思想家的分离日益严重而又理所当然。批评今天已经从创造思想转变为只能守护思想,选择思想,已经从推动社会的发展转为对变化的社会进行只窥一斑的指责。批评一方面已接受当代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事实,不愿意将这种变化归结为旧社会残渣余孽的泛起,另一方面,批评又只能拾起旧社会相对于残渣余孽的精典性思想片断,进行丧失原创性的批评活动,当然就不可能对当代现实产生功效。当代批评确实已丧失了往日的激情,但是当代现实的变化却将仅有激情的批评一道放在反思之列;当代批评确实已失去了昔日的读者群,但这能证明读者对批评的要求已在提高而不是相反,只要从奥修和顾准在当代读者的反响就可以看出,没有思想原创性的批评从此只能成为颐指气使目空一切的呐喊,人们对呐感的沉默或反感,不是说明“人们”已经成为一群庸众,而是证明“呐喊”本身就需要批评。在一个文化价值和批评价值都需要反思和重建的时代,任何轻松简单的批评,要么体现出批评者思想的原创和杰出,要么就只能体现批评者的急躁和浮泛。真正的批评者一旦意识到原创在今天的重要性,他可能反倒无言了。当沉默可能意味着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语,也可能意味着批评者正在进行艰苦的自我铸造时,沉默与喧嚣也就都不能说明批评的有无。真正批评的有和无,也就只能从批评的价值、内含和形态中辩识。为此,我从来不赞成批评在今天已消失的言论(仅从有无批评文字已无法辩识批评),相反,不再轻易以昔日批评形态说话的反思文字,倒可能是批评进行自我再创的苤芽,并已开始构建当代批评慎思深思的一种形象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