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3-0114-21 新中国文学理论走过了六十年的历程,这六十年可以分为前后各三十年。前后两个三十年自然互有联系,一些根本问题也一脉相承,但所讨论的问题却有着重大差别。前三十年是整个国家生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文化的改造,破旧立新,无不贯穿着阶级斗争的思想。其中又可分为前十七年、文革十年和文革后几年两个阶段。后三十年整个国家的重心转向了经济建设,随后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文化的改造与需求自然就被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使得文化建设的面貌大为改观,同时也促进文学理论开创了自己的新局面。 一、“十七年”的文学理论问题 六十年虽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但是总体上是为毛泽东文艺思想贯穿着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于1940年代,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称《讲话》)中对新文化的建设与文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发。这前三十年两个阶段里文艺理论界发生的种种现象,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讲话》中的各种问题而展开的。 由于《讲话》产生于民族解放斗争时期,所以它本身具有强烈的政治战斗精神。《讲话》的基本精神是: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问题。提出作家要大力描写工农兵,要创造“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为此作家要深入工农兵,与工农兵相结合,并且十分强调作家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讲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所以文学艺术家要到生活中去、到工农兵中去,观察、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与斗争形式;认为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应当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讲话》肯定文学作品是一种观念形态,也即意识形态,认为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政治,是整个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艺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定的党,即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超党的艺术,与政治平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有阶级有党的社会里,艺术既然服从阶级,服从党,当然就要服从阶级与党的政治要求,服从一定革命时期的革命任务。”①“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而言,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政治,不论革命的与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②《讲话》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即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指出“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的世界观也并不等于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各个阶级对于文学艺术都有不同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并且“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与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高度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③。 关于人性问题,《讲话》指出:人性是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④。 《讲话》辩证地论述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关于创作方法,《讲话》主张“无产阶级现实主义”⑤。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问题。 《讲话》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承袭俄国传播过来的革命文艺思想,吸收并总结了1930年代前后我国文艺论争中左翼文艺思想界积累起来的经验与教训和当时苏联文艺中的主流思想,结合我国反抗日本侵略所进行的民族解放斗争的任务,提出文艺要服务于当时对日斗争的政治目标,要服从于当时的政治,从属于当时的政治,那时是完全必要的。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文艺思想,成为发展中的中国革命文艺工作的理论指南与方针,起到了统一思想、推动斗争的作用。因此《讲话》自1942年发表以来(1943年出版),对文艺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在《讲话》的指引下,作家们深入农村、人民群众,写出了不少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1949年7月,原解放区与国统区的两支文艺大军会合,召开了第一次文代大会,大会用《讲话》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讲话》实际上成为作家们的“共同纲领”。其中如文学艺术的本质、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为广大人民服务、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文艺批评原则、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及1950年代中期提出的“双百方针”,作为经典思想,贯穿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的文艺工作之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把《讲话》提出的、通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肯定下来,同时又要针对历史中发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前三十年两个阶段的文艺思想的复杂性,就在于各种理论问题在时间上前后反复,相互交织,因此采用突出问题的办法进行归纳,比较方便。这些问题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两结合);写真实问题;人情、人性、人道主义和文学是人学问题;题材问题;从英雄人物论到“中间人物”论;现实主义深化问题。其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它以行政手段使政教型的文学观获得法定的地位,并支配着上列各种问题的阐释。这里有理论的建设和丰富,但更多的是批判与斗争,在十七年中导致了严重的失误;到了文化大革命,这种政教型文学观就变为文化专制主义的组成部分,在文艺领域中无所顾忌地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当雨过天晴,阴霾散尽,历史老人以实践的标准来检验一切时,该淘汰的就会被淘汰,该作为成果的就会被留下。本文对于上述有的问题评论较为详细,有的则比较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