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和谐也是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上存在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和坚定的思想基础等基本条件。与此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建设绝不可缺或,我们暂且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软实力。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传承,以敬畏、公平、友爱为主德。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拥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经过漫长风雨洗礼和文明积淀的民族,它源于“华夏”,溶于56个民族的文字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及价值体系,凝聚成泱泱中华民族,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文明传统,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般来说,民族精神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主体意识,蕴含在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远古社会就有占、卜、兆、数、崇拜等,并形成了崇拜鬼神、崇拜祖先的理念,培养了中华民族顺其自然、热爱生命、爱家爱国的民族品格。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儒家“礼”“和”“仁”“大同”“自强”的思想,墨家“兼爱”“勤俭”的思想;道家“醇厚朴实”“知荣守辱”“少私寡欲”的思想;法家“克己奉公”“爱民重信”“礼义廉耻”的思想,同筑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辉煌思想。直至秦汉时期,随着民族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中的精华也溢于社会文化思想领域,其贵和持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平统一等观念得以在社会确立。到魏晋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的开放,其时的思想文化亦较为开放。儒家、佛家、道家相互吸收融合并茂,形成了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明理学。以推崇“天理”,强调“天理不容”,培养了中华民族自律、重德的价值取向。进入中国近代,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民族存亡的威胁面前,中华民族御敌自救、变法图强、爱国主义精神在此不断升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 对一个民族来说,百种精神首推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精神可以激发每个民族成分里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奋斗意识;只有民族精神可以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形成社会强大动力;只有民族精神可以长久不息,代代传承,成为民族发展的源动力。中国获取抗日抗战的胜利,就是一个极好的注释。有关中华民族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学者众说纷纭。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说;有“刚”“韧”“稳”“进”“宽”“厚”“仁”“义”8条说;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说;有民贵君轻、民惟邦本、革故鼎新、改革变法说;有刚健奋进、宽容博大、保全金距、精忠报国、酷爱自由说;有质朴俭改、正道直行、崇德尚义、求真务实、天道为末,人事为本说。 综上各家说法,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中国民族精神具有: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质朴俭约的勤俭精神、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人事为本的人本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在这些精神中,我们还可以有这样的认识:中华民族虽有56个民族组成,并各自展现着自己的优良品质,但又融为一体,同为一个民族而努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追求统一、反对分裂的团结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牺牲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这种民族构成的多元性,精神内核的一体性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代代相传,在今天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仍具有极大地现实价值。我们更明晰的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以人性为本、以人民为本的大家庭。“礼义”是人们的道德追求,义利并举是人们的经济准则。道家的“自然世界”,墨家的“爱的世界”,儒家的“大同世界”;洪秀全设计的“太平天国”,孙中山追求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都强调天下为公、百姓同乐。“民为政本”“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则是从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愿望、人民的要求出发,具有强烈的人民性。 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民族丰实而深刻的精神内核,铸造了伟大民族的伟大力量、伟大形象。它是现代民族精神的渊源,它是当今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所在。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德 在中国的道德建设中,和谐需要有多个主德来支撑。笔者认为,敬畏、公平、友爱是当前道德建设中的三大主德。 (一)敬畏 何谓敬畏?人内心深处的认同、敬重、遵循、遵守。西方人认为有敬畏,那是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敬畏。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中虽然没有宗教的位置,但自有其世俗信仰基础上的敬畏之心。中国所推崇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以义字为先,家国至上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传统中国宗法社会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根本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个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可以不信仰宗教,但不能没有对社会实践、事物规律、道德理想、法律法规、民向民意等客观必然性的敬畏之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获得成功,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在内质上,如果没有内心深处对理想的敬重和对纪律的恪守,就不可能赢得胜利,走向成功。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来讲,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必然会慎用权力、善待百姓。正是心有所敬,行才有循;心有所畏,行才有止。